2015年中水泥市场评述-华北区

2015年水泥行业最大的看点是错峰生产,意在淡季少生产或不生产,从而希望通过控制产能发挥缓解市场供需关系,迎接旺季到来。但今年市场表现却事与愿违,大面积的错峰生产不仅没有稳住价格反而价格一路下跌,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分享到:
  • 山西水泥:率先进入严冬,呼唤春天何时来临

    山西是煤炭大省,这两年受煤炭业的不景气加之山西官员腐败案的曝光,山西经济处于低谷,拖累到水泥业,可谓经营惨淡。2015年上半年山西水泥产量1,459万吨,增速同比大幅下降24.11%,如此深的跌幅使市场再度深陷其中难以自拔。2009~2012年山西水泥产量平均增速高达23%,随后直线下调,3年间增速从24%下滑到-24%,真是阴阳两重天。

    水泥产业2012年进入产能全面过剩,2015年需求全面下降,需求对产业的影响将愈发显著。在市场上行期,对产能的控制可改变市场供需弹性关系;在市场下行期需求走低背景下,过剩压力会加大,供需关系进一步恶化,如何去产能的问题摆在产业面前。

    山西2011、2012年是新增产能投放高峰期,2013年市场下行压力加大,但在建产能继续释放。市场需求持续下行、新增供给不断增加是山西市场的特点,双向压力导致价格急跌。

    山西水泥价格处于全国洼地,企业为生存在成本线上拼杀。面对市场严峻形势,山西水泥行业、企业间几经研判对策,但在市场下行压力下难仍难以扭转颓势,不少地区价格跌破200元/吨,。山西水泥产能发挥率35%,低的实在令人难以想象。看到这组数据,全国其他地区都应该感到庆幸。即使在3季度,产能发挥率也就在50%。

    据水泥地理资料,山西在落后产能淘汰做出巨大努力,小规模生产线关停20条之多,产能超过700万吨。但形成反差的是:仍有1,000万吨在建产能,去向在哪无从着落。

    山西水泥工业发展有几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狮头、晋牌为代表,当时晋牌2000 t/d 线十分瞩目,但经营不善亏损20亿之多;进入21世纪,狮头、吉港、金圆、智海成为一线企业;十一五期间,冀东、金隅、华润先后进入;十二五,山水涉足山西,是最后一个进来,但将成为山西规模最大企业,还有两条5000 t/d 线基本建成,但由于市场问题一直推迟投产。

    2010年,笔者对山西进行市场调研,撰文《山西:水泥工业最后一块“净土”的颠覆式革命》,看到业内大企业集团在山西以大规模生产线进行区域布局,改变了以往小线、单点的布局。但不出两年,看到的是很多企业纷纷步后尘如火如荼大规模建设生产线;而另一方面却是市场一路下滑,正可谓投产之日即是负债之时。2012年,笔者参加一个企业的建线论证会,根据山西的产业形势,大企业布局已覆盖全境,认为再有条件也没必要上线,因为已没有市场容量空间,但结果……。

    前几年市场好,一窝蜂涌入水泥业,快投资、快建线、快收钱,不仅实体企业发展壮大,资本市场也是借机挣的钵满碗满。现在市场下来了,资本离你远去了,银行离你远去了,留下的是难以转型的资产。水泥产业是强周期产业,是经济起伏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受害者。近期媒体上洗牌、严冬字眼频出,山西应该是率先进入严冬的一个地区。但产业是会持续的,这也是经济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通过市场整合、淘汰落后、提高集中度,对市场形成有效的控制是必由之路。但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谁是胜出者?谁是退出者?是否还会有进入者?

    文章插曲:海螺早期曾对山西市场做过调研,最后选择放弃。据了解,主要是出于对收购价格和矿山规模、品位问题。由此看出,海螺进入市场都有自己的考虑和底线。

  • 内蒙水泥:需求平台期,何时打破市场僵局

    内蒙是煤炭大省,水泥的发展同步煤炭,进入到下行周期。2015年上半年内蒙水泥产量2,614万吨,扭转了年初一路为负的走势,微涨2.73%,应该是一个好的信号。2008~2011年是内蒙水泥产量高增长期,平均增速高达30%以上,这一态势持续了10年之久。而后进入需求平台期,产量徘徊在6,000万吨上下,2015年也是这个水平。

    2012年市场进入平台期,但新增产能却方兴未艾,其背景就是煤化工的产业链延伸,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煤化工所产出的废弃物,从节能减排来讲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这些新增产能不考虑市场环境,变废为宝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产品过剩,没有利润。2012年后,在市场已经过剩情况下,又陆续投产熟料生产线近20条线,2,000万吨产能。犹如已给着了火的市场加了桶油,市场供需关系更加恶化。

    内蒙水泥价格处于全国洼地,企业生存举步维艰。同时市场需求下滑,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2015年,即使在2季度旺季来临,价格还是扛不住。由于季节关系,内蒙水泥产能发挥率50%,大大低于东北地区60%水平,主要是供给过大所致。3季度是内蒙旺季,供需间的关系大为改善。但2010年限电的启示是:旺季限电,压制了供给就意味着放大需求,4季度的价格能否象季节一样反弹取决于产能发挥的控制,上半年的希望落空,希望在下半年兑现,关键是因地制宜,分区域、分时段,不要大拨哄,那是做不成的。长三角地区的限产保价是多年经验的积累,面对市场下行,也在调整策略。

    内蒙古市场主导企业,蒙西、中联、冀东,3家企业主要交集在蒙中地区,蒙中地区集中了内蒙古的50%产能,既是产区也是市场区。上述3家企业在此产能占到60%以上。冀东产能集中在蒙中地区,蒙西在蒙东较占优势,中联在蒙西1条5000t/d 线,有明显优势。

    纵观内蒙熟料产能分布,集中度过低,前8家企业占69%,前3仅占42%,且集中在蒙中地区,在市场下行的背景下,没有集中度的提升,市场秩序难以有效控制,内蒙的市场高成长期已过,企业仍在需求平台期苦苦煎熬,相持不下。据了解,已有企业愿意退出这一"不被看好"的市场,问题是有没有接手的来者。

    想起2007年,中国建材抓住市场上升期的低迷阶段果断进入市场,从东南到东北再到西南进行大规模的收购,8年来,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水泥规模最大企业。

    进入市场平台期,我们看看海螺收购:广西收购百色凌云,将广西百色、云南文山、贵州黔西南相接;江西收购赣州圣塔,全面进入江西,并和广东、湖南对接;在陕西通过和尧柏水泥合作,进一步加强陕西、甘肃、四川地区的控制;海螺在2014年年初收购湖南邵阳云峰后,年底又收购娄底国产实业,进一步打通夯实湖南中轴线,更便于向两翼扩张。

    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市场上升期大家都有机会,市场下行期,如何出手,那只能是个案,难以复制,但总会有故事发生。

  • 京津冀水泥:市场到底有多差

    京津冀是北方最大水泥市场,2015年上半年水泥产量4,819万吨,增速同比下降18.47%,让业内再度大跌眼镜。去年炒的"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在水泥市场没有任何表现。2008年以来,京津冀市场产量爬坡到2011年嘎然止步,在全国率先掉头向下,2014年产量较2011年瘦身3,000万吨之多,跌去了20%以上。这一势头在2015年并没有止步,继续以两位数快速下行。

    受市场需求拖累,2013年以来价格失去弹性一路走低,徘徊在300元/吨,2015年扛不住市场潮退,7月价格较年初再度跌去30元/吨之多。前期价格就在低位,较其他地区跌幅要小。由于需求持续快速下滑,水泥产能发挥率持续下降,略高于50%,为全国各地区水泥产能最低发挥率。致使企业生存条件日益恶化,大部分企业都在亏本经营中等待市场转暖。2季度是市场传统旺季,年初大规模限产,本想轻装上阵,期望旺季量走价升,不料市场反向走低导致价格不升反降,市场信心遭受大挫。

    3季度进入雨季,4季度入冬,市场消费量逐步走低。在和企业交谈中,认为今年市场难有好的表现,北京9月有重大国际活动,会和以往一样,有可能水泥企业停产一段时期。一直到10月份国庆节,这段期间市场难有表现。这样会出现年底赶工期,市场或许会有一波短暂行情,这也是可望不可求。

    京津冀是全国水泥工业周期性的一个先行缩影,进入到总量持续萎缩的市场下行期。在市场下行期如何去产能是主要问题。市场和政府都要有所作为,在市场上必然是优胜劣汰,政府应该从矿山、环保、质量上抬高产业门槛,扶持优势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整合、提高集中度,这是产业升级的良好机会。水泥产业不会因为需求下滑而消失,还会继续存在。水泥产业发展将从规模、粗放型生产走向与社会和谐、安全、环保、质量文明生产。

    金隅、冀东是京津冀市场最大的企业,两家企业占到产能的53%,在区域的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两家企业在人才、装备、矿山、经营管理上都有明显的优势,但受市场低迷困扰多年,都感觉到如何走出市场困境,既是大企业责任,也需要政府支持。金隅在三地都有熟料基地,有区域优势,但在京津市场面临环保和矿山压力。金隅主要是通过收购发展,在生产线平均规模上稍逊一筹。冀东是北方最大企业,以新建为主,装备规模水平较高,产能主要集中在唐山,通过长途运输进入京津市场,运输成本较高。在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产业的效益受到巨大挑战,不仅小企业难以为继,大企业的盈利情况受到巨大挑战,市场的倒逼压力愈来愈大,市场的整合呼声越来越多大,但底线在哪。京津冀市场是全国最早受到市场下行影响的地区,如何走出困境,能否给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这是市场所期待的。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
  • 返回顶部
  • 全国
  • 东北区
  • 华北区
  • 华东区
  • 中南区
  • 西南区
  • 西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