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产业| 正文内容

    水泥行业区域调研专题(华北站)

    需求下行期,如何预判水泥企业风险?

    供给侧改革背景中,企业将何去何从?

    同样深处产能过剩泥淖,水泥行业会否成为下一个钢铁、煤炭?

    带着上述疑问,中债资信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间对全国主要区域代表性水泥企业展开了走访、电话等多种形式的调研,调研范围涵盖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的十余家水泥企业。

    结合调研一手资料,中债资信将从今日起陆续推出六大区域调研专题,每期专题将分为调研实录、区域展望和企业点评三部分。

    调研实录中,我们将分享展示调研记录的部分摘要,让您聆听企业声音足不出户;

    区域展望中,我们将分享区域供求、竞合等方面的展望和观点,帮您遍观群雄逐鹿一览无余;

    企业点评中,我们结合企业特点点评企业风险点和竞争优势,助您穿越茫茫雷区凌波微步。

    本期为第一期华北区域专题的第一篇——调研实录。

    调研实录

    在华北站调研期间,我们选取了3家区域代表性企业,考虑到部分内容可能涉及重要信息,特此隐去企业名称。

    Q1请介绍公司对2016年水泥行业的预判

    A公司:水泥行业整体有压力,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需求放缓(净减少)。中国新兴经济产业尚不足以在现阶段取代和支撑发展要求(GDP增速6.5%),这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相关;转型需要时间,之前的高增长(20%以上的投资增速)将不复存在;在上述背景下,水泥行业需求边际基本清楚,不超过30亿吨,未来一段平台期稳定后再下行,稳定时间取决于中国经济转型进程。

    B公司:水泥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目前需求已经降至低位;不过,未来国家战略、政策引导等方面都会给行业带来一定的利好,所以对明年的水泥行业相对乐观。

    C公司:未来水泥需求空间还很大,中国水泥市场将步入一个平台期,不会很快下行(2015年基建投资拉动不够,主要是资金不到位),平台期的量可能稳定在16~18亿吨。在产能绝对过剩的背景下,大企业间须做好协同限产。2016年水泥需求谨慎乐观,不会比2015年差,预计利好传递需要半年左右时间。

    Q2华北区域水泥运行情况及景气度展望如何?

    A公司:内蒙水泥市场亟须整合,煤炭市场衰落、经济下行导致水泥需求下降,供需差过大,且区域协同较差。受多方因素影响,山西基建项目审批进度较慢,对水泥需求的拉动一般,区域景气度较差。

    B公司:京津冀地区水泥价格下滑明显,内蒙古房地产去库存压力较大,山西受政府领导层更替影响,地区基建投资放缓,需求大幅下滑。预计2016年,京津冀协同战略的落地或拉动水泥需求触底反弹。

    C公司:华北区域水泥行业整体仅有65%左右运转率,目前区域售价已低于成本,吨毛利不断下降,且2015年三季度以来加快下跌;不过,鉴于目前售价已经接近现金成本,水泥价格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不大。京津冀一体化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的再疏导,核心是北京人口资源负载的疏解,2016~2017年间京津冀地区可能有部分大项目落地,固定资产投资将拉动水泥需求正向增长,水泥价格有望止跌回到平稳水平。

    Q3请介绍公司2016年区域的竞合策略

    A公司:公司2015年在部分区域采取协同策略,整体较为保守。2016年经营策略考虑继续发挥产能优势,摊薄固定成本。2016年水泥价格不会继续下跌,但涨幅或有所放缓,预计6月可触底反弹。

    B公司:价格协同在产能过剩、需求下行的行业背景下较难实现,只有通过产权整合才能实现区域价格主导。未来水泥需求增长有限,在区域范围内整合现有产能是关键。

    C公司:2016年部分大企业已经达成共识,不打价格战,很多小企业也无实力继续打下去。大集团的整合兼并有利于协同的开展,但公司2016年不会轻易进行收购,除非是对核心市场有重要影响的资源或产线,不过会考虑通过市场置换、股权置换或交叉持股等多种方式参与整合。之前与小企业的协同主要依靠市场,现在增加了沟通机制,未来也不排除引入行政手段,行业协同自律将依靠工信部、发改委和行业协会共同推进。


    [责任编辑:GC05]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