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 正文内容

    宋志平:万众创新需与企业创新融合

    中国建材行业领袖企业——中国建材集团的董事长宋志平,在日前接受了《企业观察报》记者的采访,对于企业创新、万众创新,应当怎么去引导,如何去实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建材是如何创新的

    宋志平首先介绍了中国建材集团作为国有企业和传统制造业行业中的一面大胆改革创新的旗帜,这些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在创新方面的经验。

    宋志平说,创新往往是困难倒逼的结果。对于中国建材这家曾经营极度困难的国有企业来说,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改变。首先,中国建材提出了战略创新,即:大力推进水泥、玻璃行业的联合重组、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的“三新”产业。

    宋志平介绍,在正确的战略指引下,中国建材集团这些年的快速成长,还得益于企业的四大创新:通过机制创新解决活力和持续发展动力问题,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竞争力问题,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解决发展规模问题,通过管理创新解决效益和成本问题。

    关于四大创新的具体举措,宋志平说:“第一是机制创新。有的人认为,中国建材集团只是一家通过联合重组快速做大的企业。但实际上,包括联合重组在内,企业的创新无处不在。为了解决与重组企业共同发展的问题,我于2008年提出一套“央企市营”的改革思路,并逐渐探索出一条以“国民共进”方式进行市场化改革和行业结构调整的“混合”新路”。

    宋志平表示,机制上的创新为中国建材集团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不仅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活力和竞争力极大增强,而且实现了与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共同发展。过去10多年,中国建材集团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双双增长100倍,从一家“草根央企”迅速跃居世界500强,稳居全球第二大建材企业,被誉为“充分竞争领域快速成长的企业典范”。同时带动我国水泥产业的集中度从2008年的16%升至现在的60%,发展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目前集团所属1153家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超过85%,被列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试点企业。

    第二是技术创新。在重组中,中国建材加大了技术革新的力度,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如在收购的徐州海螺万吨线旁边,企业又自主研发设计了一条新的万吨线,这个工厂无论是技术装备还是各项运转指标在全世界同类工厂中都居于领先地位。

    第三是商业模式创新。首先是探索“互联网+”模式。近年来中国建材在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水泥业务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实现“水泥+鼠标”智能生产模式,即“互联网+水泥制造”。目前已使最新的水泥厂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化控制;“跨境电商+海外仓”的外贸模式是“互联网+建材产品制造+金融+物流+……”。集团旗下易单网应用IBM云计算服务,为海内外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综合性服务。

    其次是向制造服务业转型。例如企业的新型房屋业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进个性化服务,并采取外包、集成等多种方式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延伸。目前已经有1000多种户型可供客户做个性化选择。同时中国建材还在现有业务中积极探索产融结合模式、C2B模式、外包模式、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模式(不是卖产品而是卖服务)、“驰加”模式(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不断拓展服务面、增加附加值。

    再次是走新型国际化道路。中国建材通过用产业转移的方式在海外开展实业投资,自己上战场,在海外建厂。例如前面提到的在海外投资玻璃纤维工厂、水泥生产线、玻璃生产线等。同时,加强海外兼并重组力度,通过收购欧洲企业,成功引进兆瓦级风机叶片和光伏玻璃先进技术,并与德国AGN集团合作,引进“加能源”房屋技术。这样,企业通过借力发达国家的品牌和技术优势,一举挺进了高端产业。

    第四是管理创新。管理是企业强基固本的稳定器。在企业发展的长期实践中,企业探索出一套独特的管理方法,确保了企业稳定发展。

    在企业管控上,企业采用“格子化”管控模式,将上千家企业的职能分工、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固定在相应的格子里,解决了集团“行权乱、投资乱”大企业病问题,使企业能实现行权顺畅、步调一致、有序经营,避免“宽严皆误”。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企业要靠规范的制度约束行为,靠先进的文化指引心灵”。

    在管理方法上,企业推行“八大工法”和“六星企业”。“八大工法”是企业在重组整合中创造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整合经验,包括五集中、KPI、零库存、辅导员制、对标优化、价本利、核心利润区和市场竞合,这套工法实现了外抓市场与内控成本的结合,是一套以简驭繁、朴素实用的管理方法“组合拳”,使中国建材在新常态下稳扎稳打始终保持良好效益。创新要立足行业经受市场筛选。

    企业创新需要社会沃土

    宋志平表示,要想创新真正落地,企业应为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而关于创新的前提,宋志平表示,首先我们要价值观上尊重创新、崇尚创新,同时要为创新提供制度支撑。良禽择木而栖。企业既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更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这一点至关重要。比如互联网领域,为什么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而没有一家拔尖的国企?因为机制、文化、环境满足不了。

    据宋志平介绍,中国建材现在做“千人计划”,从国外引回来优秀的人才、科学家,如果环境不好也难以做成事,难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他说,这就好像挖来一棵树种在你的地里,但你这里缺水少肥,它也会枯死。所以,只有创造出有利于人才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性机制,人才才会源源不断地加入。

    同时,企业要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此外,创业创新的过程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即使有些过失和失败,也应予以一定的宽容,不能成者王败者寇。希望全社会给创新创业者一块沃土,让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茁壮成长。

    万众创新需要与企业创新融合

    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当怎么去引导,如何去实施,宋志平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宋志平说,去年他在清华大学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有场对话。费尔普斯有两个观点,一是创新和制度无关,跟文化有关;二是创新主要靠草根创新。过去企业是创新主体,现在提倡万众创新。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创新里也有员工、科学家的万众创新,必须要融合起来看。

    所以,宋志平对创新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融合创新”,也就是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企业创新应融合起来。企业创新归根结底是企业科研技术人员及广大员工共同参与的全员创新,离不开科技知识的社会积累与传播,离不开大众创业汇集的创新。

    其次是大企业要打造开放性创新平台。大企业创新也不能单打独斗,而要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形成合力。马云说自己不太懂计算机,只是一个平台的建设者,最大的财富是数据,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数据处理能力。

    宋志平说,总院的创新应该是开放的,要建立一个公共创新的平台,全国建材行业的创新成果都可以上这个平台。你也可以发包,比如现在玻璃工业面临什么问题,水泥工业面临什么问题,把这些问题提出来,用互联网放到开放性平台上去,让大家在互联网上打擂台。大家的创新成果上到你的平台,还可以由你来鉴定真伪。也要防止盲目创新,有一些人对业务、对市场不了解,盲目投入,殊不知有一些成果别人早就做出来了。这种耗费金钱、耗费时间又毫无意义的重复创新,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创新是需要有人指引的,现在什么技术需要、什么技术亟待攻克、什么是伪科学,都需要有一个导向。同时,一项创新成果到底有什么价值,这是需要鉴定的。所以建立开放性创新平台,也是为了解决创新真伪和价值鉴定的问题。

    此外,宋志平认为,创新还应该打组合拳,推进协同创新。一是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创新的关键在于建立起一套创新体系。所谓产学研,要以企业为主体,核心是“产”,“学”要保,“研”要好,最后都要作用于“产”。术业有专攻,学校可发挥基础科学研究能力,研究院所主要解决应用科学的问题。而工厂要解决好制造技术的问题,三者结合形成资源与优势的互补。产学研的目的是促进产业的升级,而不是让“学”和“研”统统都去搞企业。

    二是推进企业间协同创新。对于重大创新项目,企业不应单枪匹马,可以采取联合攻关的方式创新。过去我们搞创新,国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攻克一个难题,举全国之力,实施大协作。现在市场化了,市场里有竞争、有独立性,但市场里也应该有组织,采用资源整合的方式,将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汇集在一起,联合攻关,迅速形成创新成果。

    三是要加强集成创新力度。所谓集成创新就是把各种创新要素集成起来达到新的创新。相对于投资多、周期长的原始创新和容易引起专利纠纷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一条捷径。这些年来,中国建材集团水泥和玻璃等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整体装备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玻璃纤维、风力发电叶片、碳纤维、薄膜太阳能、TFT基板玻璃技术等获得研发成果与产业化发展,靠的都是集成创新。


    [责任编辑:GC05]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