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企业| 正文内容

    海螺水泥:征战西北 闯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海螺集团“竞争力”调研系列报道之二

    西北,我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主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和内蒙古最西部。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但经济发展却相对落后。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部沿海地区大批先进企业纷纷盯上西部市场这块具有巨大潜力的美味蛋糕。

    海螺集团进军西部开始于8年前,当时“海螺”已取得“巩固华东、拓展华南”的阶段性胜利,又恰逢国家西部大开发正快速推进,为了响应国家战略,同时完善自己的战略布局,海螺集团开始了征战大西北的新篇章。

    如今,礼泉、乾县、凤凰山、金陵河、千阳、平凉、临夏、哈密……沿着古丝绸之路,海螺集团在西北的发展已呈燎原之势,在西部水泥市场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

    为进一步了解海螺集团在西北的发展情况,6月中旬,中国建材杂志社一行3人踏上西行的列车,走进陕甘这片略显神秘的土地,见证了海螺集团在西北市场的迅猛发展。

    以往对西北荒漠广布、黄沙漫天、炎热干燥的印象,在到达目的地之后便被微凉湿润的风吹散而空。

    临夏海螺水泥总经理助理张圣源专程远道赶至火车站迎接。汽车在塬上急驶,车窗外陕甘地区的特色地貌飞驰而过,车内,张圣源讲着“海螺”在西北地区的布局与发展,记者的思绪随着他的讲述回到当初陕甘地区“开疆拓土”的情景。

    平凉海螺是海螺集团在西北落下的第一子。8年前,满腔热情的“海螺人”从八方汇聚,投身到建设大西北的大潮中,在这苍茫大地,谱写了一曲“开天辟地”的赞歌。

    2008年4月,海螺集团决定投资15亿元在甘肃平凉扎根,建设2条日产5000吨的熟料、水泥生产线。这是“海螺”第一条在高寒、高海拔地区投建的生产线,从此结束了甘肃省没有5000吨大型熟料水泥生产线的历史。

    2008年9月,一期生产线正式破土动工,标志着海螺水泥西部战略规划这幅长卷的全面启动。

    2009年10月,一期日产5000吨的熟料、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

    2010年4月,一期余热发电顺利并网运行,同年9月,二期生产线动工建设。

    2011年6月,仅仅用了9个月,二期50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顺利建成,创造了西北地区生产线建设时间最短的纪录。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被当地政府赞誉为“平凉速度、海螺速度”的平凉海螺如同璀璨的明星在西北大地冉冉升起,成为当前甘肃省产能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

    紧接着,2009年礼泉海螺千万吨级水泥基地动工、2010年千阳海螺一期投产、2011年陕甘区域一次性并购重组陕西众喜水泥集团旗下4个子公司、2012年收购新疆哈密弘毅建材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开工建设临夏海螺……一座座新线拔地而起,一次次收购顺理成章。

    从2008年到2013年,“海螺”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以星火燎原之势在西北区域已横跨陕西、甘肃、新疆3个省区,拥有了9家子公司。

    问起当年事,那些参与建设的“海螺老人儿”眼中流露出的是感慨、怀念和自豪。在西北区域从一家公司逐步发展到九家公司的几年中,4000多“海螺人”在偏远、高寒、高海拔、酷热、沙暴等重重考验中度过了一段段极其不凡的峥嵘岁月。

    今年5月,平凉海螺再度传来喜报:销售水泥、熟料50多万吨,实现利润3500万元,创公司建成以来最好历史记录。作为海螺水泥实施西北战略的第一个子公司,作为西北地区发展的旗帜和领头羊,平凉海螺不但不断刷新着自己的成绩,同时还承载着区域发展和输出技术、输出管理、输出人才的重任。几年间,为“海螺”的发展壮大输送了数十名中高层管理人员、上百名技术管理骨干;陕甘区充分发挥着自身的造血、输血功能,为“海螺”在海内外生根开花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同员工们座谈时,听到不止一次的“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远在西北的企业,人才招聘是个不小的问题,而“海螺”却不用发愁,在华东、华南,有许许多多的员工主动申请调到陕甘区域就职,原因很简单:这里是他们的家乡。都说“下棋看三步,谋事早三年”,“海螺”在人才的布局上大约超前了5年。早在2003年前后,“海螺”开始从西北地区大量招收大学毕业生并分配到各地分公司工作,当“海螺”的西北战略开始实施时,那些曾经的新人早已发展为各部门的业务骨干。于是,回到家乡,建设美丽家园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在4天的采访中,记者见到了一大批从“海螺”各地分公司回到西北家乡的青年人,他们成为“海螺”西北战场不可限量的中坚力量。

    到访千阳海螺的早上,记者一行首先奔赴矿山。山中弥漫着层层雾气,给这座名为“雪山”的矿山增添了几分别样的风姿。汽车驶进山门,便见道旁植物繁茂,肥肥的野鸡大摇大摆地在路上散步。副总经理张来辉告诉记者,山上的绿化工作大都是由“海螺”员工主动完成的,一是保持山体的稳固,二是为了矿山的美观和环保。“雪山”虽然没有雪,但蕴含着丰富的石灰石、粘土两种矿产资源,石灰石现有储量1亿吨,可用50年之久,且石灰石品位高、有害成分低,能为生产优质的水泥熟料提供先决条件。

    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这件事儿上,千阳海螺充分依托和发挥“一山两矿”的资源优势,不断开展矿山开拓资源普查和预配料工作,不仅解决了矿山粘土排放问题,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还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从矿山下来,围绕依地势而建设的千阳海螺主厂区逛了一周,就像漫步在一座花园。除1条年产185万吨熟料生产线及配套9MW余热发电机组,和220万吨水泥粉磨系统,厂区内还建设了余热供暖和生活热水项目,开创了西北地区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

    待第二天到达甘肃平凉海螺,天公作美,报道组一行又迫不及待地提出先去矿山看看。

    在公司领导陪同下,记者在一个开采平整的台段下车。眼前是层层叠叠的丘陵,身后是植被茂密的未开采矿山,站在宽阔的平台上,远眺一条长长的石灰石输送带由高高的矿山一直延伸至山下。矿山负责人介绍,这条输送皮带可以利用矿山230米的高差势能,在运行中自行发电,每天发电可达1.2万kWh,每月能节约用电36万kWh。

    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腹地,远离海洋,加之高山峻岭的阻隔,更加干旱少水。

    记者发现,以往的余热发电系统大都使用水冷,而在平凉海螺的余热发电冷却塔却见不到大量气化的水雾。这其中的奥秘就是它使用了海螺川崎公司自主研发的空冷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利用空气冷却,虽然成本稍高,但节约大量水资源,真正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其次,这套系统不需补燃,每天可发电18万kWh,每月可节约电量540万kWh,每年能节约标煤1.2万吨。

    而作为西北地区第一家拥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的企业,平凉海螺探索出了西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新道路。

    平凉海螺的城市垃圾处理项目于2013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2014年10月19日正式投运。至今,已累计处理垃圾26271吨。每次到“海螺”的垃圾处理项目,必要到与其一窗之隔的咖啡吧一坐,品尝一下浓香的咖啡。寒喧过后,副总经理王广磊仔细讲解了项目的整个工作流程,他说:“平凉海螺的垃圾处理项目较铜陵项目更上一层楼,有不少技术上的改进。如将碳吸附有害物质改良为电磁吸附,更具效率、更省成本。”

    平凉海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积极推行清洁化生产,在甘肃省率先完成2条生产线脱氮脱硝技术改造,综合脱氮脱硝率等环保指标均优于行业标准。此外,这里地处少数民族居住区,为促进民族融合,公司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慰问周边乡镇困难群众和困难职工;还花费300万元修建了一条5.6公里长的水泥路,大大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当地村民曾这样称赞平凉海螺带来的剧变:“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石灰的白烟把峡门村搞得是遮天蔽日;七年后,这里成了一座花园,鸟语花香的,真是太好了!”

    在“海螺”的西北战略中,2011年的并购重组大戏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一年,全球经济整体下滑,各行各业如履薄冰,水泥价格一直处于低位,销售更是困难重重,有些企业几近亏损、甚至破产,那时的“众喜”水泥厂——我国曾经规模最大的乡镇水泥企业同样面临空前的危机,负债经营,难以为继。在宝鸡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海螺水泥成功收购兼并陕西众喜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4个水泥厂,开创了海螺集团一次性收购规模之最,大大提高了陕西水泥市场的集中度。

    冒着蒙蒙细雨,记者一行在公司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海螺众喜凤凰山水泥参观。由于是收购企业,厂区内并没有见到“海螺”极具代表性的红顶建筑,但美丽的花园式工厂布局和标准化管理还是为它深深刻上了“海螺”的印记。

    凤凰山公司位于西周文化发源地——陕西省岐山县。这里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现代欧亚大陆沿线的关中西部,也是现在“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建设推进区域,它东距西安100公里,西距宝鸡45公里,周边还有关中环线、高速、省道等交通要道,运输十分便利。

    2011年10月5日,凤凰山公司4500吨熟料生产线在交接40天后顺利点火恢复生产,仅在6个月后便实现扭亏为盈,实现质的飞跃。

    2013年底,为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凤凰山公司拆除3条日产1000吨水泥生产线,关停年产120万吨水泥线窑前工艺设备,引进年产8万吨节能环保海螺型材项目,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

    千阳海螺总经理助理齐一山是“老众喜人儿”,他笑谈,从一家村办民营企业职工变身为“海螺”这样的现代化管理企业的员工,文化完全不同,管理完全不同,刚开始,极不适应。那时就咬着牙对自己念叨:坚持一天、再坚持一天……这一坚持,就过了4年。如今,“海螺”文化已完全渗透到了这批“老众喜人儿”的心里,从文化和理念上,他们早已完成了从“众喜人”到“海螺人”的转变。

    “文化渗透渐进,管理融合温和”,这是“海螺”包容文化的精髓。渐进、温和,有力地避免了不同文化带来的强烈冲击,也正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洗礼,才有了员工“下辈子还在海螺干”的肺腑之言。

    礼泉海螺是此次西行采访的最后一站,记者还未进厂区,就看到远处高耸伫立的生产线。进入厂区,笔直整洁的大道、郁郁葱葱的绿化,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

    2013年,礼泉海螺通过主厂区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达标评审和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达标评审。2014年,它作为全国水泥行业四家试点企业之一,开始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从安标一级企业创建,再到当前安标示范企业创建,不断为公司安全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全力推进了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在厂区边看边聊,常务副总经理夏友好说,礼泉海螺十分注重安全管理理念及方法的传播和培训,兄弟公司多次派人到公司参观学习,他们也会安排安全管理骨干到兄弟公司进行帮扶指导,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瓶颈问题,遇到区域内的同行企业前来取经,礼泉海螺也是来者不拒,很好地带动了陕甘区域和西北地区水泥行业形成学安全、重安全的浓厚氛围。

    “海螺”进驻西北的时间并不长,员工也大都年轻。在西北这个新的战场上,在“海螺”拓展西北的年轻人中,既能看到“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豪情,又能看到“润物细无声”的似水柔情。4天的采访中,总是不自觉地被他们感染、感动。8年之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家企业落地生根到九家企业的枝繁叶茂,记者深切感受到了“海螺”在西北这片疆土上所表现出的活力和实力。无论是稳定人心、技术改造,还是人力资源整合、企业文化导入,“海螺”凭借其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模式在西北闯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责任编辑:GC05]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