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水泥:印尼深山老林闯出“安徽精神”
从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出发,2个小时的飞机,到达南加里曼丹省的省会班贾尔马辛,在乡间小道行驶5个多小时后,天已变黑。面包车拐过一个弯道,远处一处亮光,照亮夜空,晃在众人眼前。“到了?”“应该是到了!”“对,前面就是海螺水泥!”
一群汉子的深林拓荒
这是7月底的印尼,水泥生产的旺季。
一排排等待装水泥的运输车在南加水泥工厂门口排起了长龙,一进工厂,隔着一条人工湖,对面的机器轰隆隆响,生产线仍然在热火朝天地工作着。
一位黑黝黝的汉子站在记者面前,48岁的胡文钊,南加海螺的副总经理。2012年5月,一纸调令将他从湖南海螺送到了印尼。说起海螺的海外拓展故事,胡文钊打开了话匣子。
在国内产能过剩、新增产能被严控,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情况下,海螺集团选择“走出去”,并将眼光放在新兴市场。
2011年上半年,海螺集团先后4次派遣考察组赴印尼考察,2011年6月30日,海螺集团与印尼工业部、安徽省国资委在雅加达共同签署了水泥项目合作备忘录,拟在印尼南加里曼丹省、东加里曼丹省等地投资建设水泥厂。
作为“元老”,南加海螺总经理助理方结松是第一批拓荒者:“我们自己开路,自己找水,自建电站,做‘三通一平’。”
胡文钊最早是在海螺西巴布亚项目,曾经有8个月时间,只有他一个人,探勘码头、观察水文和风浪,快被孤独逼疯的他还是咬牙挺了下来。
正是一群像胡文钊、方结松一样的汉子,在深山老林拓荒,从印尼的空白土地上,才“长”出了一座座现代化的海螺水泥工厂,闯出了“安徽精神”。
一座工厂的海螺速度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胡文钊介绍,南加海螺项目工程建设工期仅仅用了24个月。在海螺之前,外资投资建设一条水泥生产线通常需要5~8年时间,海螺创造了印尼同类工程建设的奇迹,用“海螺速度”刷新了外资企业在印尼建设水泥厂的纪录。
第二天清晨,南加省的阳光炙热地烤在身上,海螺人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记者们开始探究“海螺速度”的成因。
对外征地拆迁,其实是摆在所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面前的第一个大难题。印尼的土地为私有制,土地所有者不同意卖地,再好的工程也无法开工。“我们不通过中间人,自己一家一户去谈。”胡文钊介绍,这样的工作方式,让海螺人掌握了主动权。
对内如何建厂,海螺集团在国内已驾轻就熟,将“五位一体”的海螺特色工程管理模式复制到南加省,一切进展很快。
2012年10月,当刘国强来到南加海螺时,他的小孩才8个月大。作为保全处处长的他,负责水泥生产线设备的组装,所有的设备都是从国内由货船运来,前后10余次,历时近一年。设备装上了,为了调试,制造分厂车间主任王翔曾经连续36个小时守在一线,基本未合眼,生怕出差错。他的语言也很朴实:“像一个哨兵,岗位很平凡,但能够坚守几年,那就是不平凡。”
从南加海螺项目前期准备开始,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2014年11月18日首条日产32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顺利点火投运。2016年5月28日,第二条日产32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点火。
一段情缘的跨国缔结
远处,高高的预热器、塔吊、圆顶的料库、绵延7.5公里的输送廊道,红顶的海螺标志色建筑,在蓝天下格外耀眼。
曾经见证了拓荒者艰辛的第一代宿舍,周边已种上了火龙果、红毛丹,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三三两两下班的工人穿过厂区,去往宿舍。若不是偶尔走过几位印尼工人,实在无法让人联想到这已是千里之外的印尼。
目前,南加海螺的中国和印尼员工比例接近1∶4。印尼是全世界最大的穆斯林国家,中方员工和印尼员工在价值观、风俗文化、宗教信仰、工作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大量印尼工人的进入,中国和印尼员工的不断融合,也缔结了一段跨国情缘,这是一段来自化验室的爱情。
31岁的阜阳小伙子张杰,爱上了实验室里的印尼姑娘Akika,目前两人已互见了家长,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为了融入当地文化,南加海螺还充分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积极参加当地斋月、圣诞节活动,向当地小学、教堂、周边社区捐赠物资用品。
“海螺是个很好的企业,他们招收当地人在海螺工作,解决了印尼人的就业困难。我支持海螺在印尼发展。”印尼TABA-LONG县县长如此说道。
南加海螺的定位是整个海螺集团乃至中国水泥工业的产业链“走出去”,这不仅仅是去建一个工厂,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国际化。当然,这同时也是海螺文化、安徽企业文化的走出去。
一条丝路的“安徽脚步”
离开南加海螺,记者一行来到与雅加达同处爪哇岛的海螺孔雀港粉磨站项目,场地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紧邻国际干散货海港的该项目,有望于2016年下半年投产。这一良港建成后,可通过便利的水运和陆路运输把水泥运送到雅加达以及周边岛屿,对接海螺在爪哇岛上的自有上岸通道。
据悉,胡文钊曾经战斗过的海螺西巴布亚水泥项目,2015年3月项目主体工程开工,现已进入点火投产倒计时。
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海螺水泥正践行“一带一路”战略,“十二五”期间,海螺海外足迹遍及印尼、缅甸、老挝、柬埔寨、俄罗斯等国,落实发展项目12个,完成海外投资42.5亿元,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出口,到承建国际工程,再到海外投资建厂,成为安徽省属大型企业和中国建材工业“走出去”的先行者。
除了海螺,不少安徽企业也在东盟留下“足迹”。据安徽省商务厅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处李琼副处长介绍,目前皖企在东盟国家投资境外企业(机构)共67家,协议投资总额8.99亿美元。
中国驻东盟使团经济商务参赞谭书富认为,海螺集团应该在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领域中寻求更大的突破,同时希望更多安徽企业参与东盟经贸合作。
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王立平表示,印尼正处在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资的关键时刻,海螺水泥在印尼建厂“正当其时、居功至伟”。对走出来的安徽企业,他建议应该结合安徽优势和当地需要,如安徽的汽车、农业、家电等优势产业,可以谋求在东南亚市场的发展,在更细分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