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企业| 正文内容

    台泥转型之路:希望十年内环保业务占营收的三成

    驱车沿中国台湾东部的沿海公路——苏花公路行驶,到达花莲县和宜兰县交界地——和平溪在西太平洋的入海口处,西边是层峦叠嶂的翠峰,东面是西太平洋碧波荡漾的海水。你肯定想象不到,在这个近邻太鲁阁公园、密布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园的区域,还分布着一个集水泥、发电、环保于一体的工业厂区。

    和平工业厂区的人工港口

    在该工业厂区的人工港口,一条密闭的履带正将运煤船上的煤炭运至圆顶的储煤仓,另一条履带则将水泥从厂区传输至密闭特制的运输船上。不远处高250多米、涂有德鲁古族图腾的烟囱高高耸立,带着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该工业厂区通过资源互补、循环经济的理念与周边的自然和谐相处,基本可以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

    和平电厂的烟囱和储煤仓

    上述厂区为和平工业厂区,经营及开发这个工业厂区的正是台湾最大水泥企业——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泥”)。台泥成立于1946年,是台湾新五大家族之一鹿港辜家的家族企业。

    近年来以水泥起家的台泥逐渐意识到,不管是外界所面临的水泥行业需求递减和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还是因自身独到眼光发现了环保商机,转型都是必走之路,转型方向就是环保领域。和平工业厂区只是台泥在转型过程中,实现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台泥另一个标杆性的厂区是位于台湾新北市八里区、同样面朝大海背靠青山的八里垃圾焚烧厂。八里垃圾焚烧厂运营的十多年间,不只实现了和周边居民、环境和谐相处,还为台泥带来的丰厚的利润和业界的口碑。

    在不断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台泥也定下了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台泥新晋董事长张安平表示,未来台泥将从传统水泥生产商,逐步转型为一家环保服务公司,希望未来十年内台泥三成的业务来自绿色环保领域。

    “电厂+水泥厂+港口,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

       初到和平厂工业区时,很难找到水泥厂的矿山在何处。但驱车沿着花莲县勇士山的盘山小路,走到标有“台泥和平石矿”的山洞门口时,才发现这座山原来就是和平厂的水泥原料石矿的矿山。这种“采矿不见矿”的方式,是台泥力图对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的体现之一。

    与一般在“半山上凿洞裸露”开采矿石的方式不同,和平厂的矿石开采使用的是封闭“山顶平台式阶段开采竖井运输法”,即在和平矿区山上,安装了三套竖井开采系统,矿石采出后,就从山顶直落到山底部,再直接由输送带运送到厂区内,整体开采流程封闭且不需要卡车运输。所以,在和平厂厂内,几乎看不到太多因采矿和运输造成的灰尘。

      据台泥方面介绍,在矿山开采同步进行绿化,破坏面积小,对景观与环保冲击较低,且具有安全性高、产能大、运输成本低之特点。目前台泥和平厂矿区共有3套竖井开采系统,年产能达1500万吨,除供应台泥和平厂之外,还能供应台泥苏澳厂及花莲厂生产所需。1992年至今这三个竖井共投入新台币37.5亿元,年产能达1500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竖井开采运输系统。

    事实上,更被业界津津乐道的是和平工业区的产业和流通布局,这使台泥一举成为水泥行业资源有效利用的样本。目前,和平工业区通过“电厂+水泥厂+港口,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使该厂区通过资源互补、循环经济的理念与周边的自然和谐相处。

    “电厂+水泥厂+港口,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在资源互补方面,和平电厂在燃煤过程时,所产生的煤灰可作为水泥原料;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石灰粉,可用于电厂作为脱硫原料;脱硫产出的脱硫石膏又可作为水泥生产添加成分之一。此外,台泥投资开发和平工业区专用港,提供和平水泥专业区内各厂商各种物料之进出口装卸业务,比如生产水泥所需的燃料与铁渣、石膏、炉石等原物料皆由和平港输入,水泥产品也由和平港运输至西部各港口水泥接收站,有效减少苏花公路的运输负荷及环境污染,同时还节省了路上运输费用。

    目前,和平水泥厂年产能为540万吨/年,和平电厂拥有两台660MW机组,因台湾电力紧张,基本为满负荷运行。和平港设置水泥专用码头、卸煤码头及多用途码头等四座,可作为8万吨级以下船舶进出口装卸之用,总吞吐量达2300万吨。

       和平厂采用这种运作模式,将水泥厂及火力发电厂在生产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废料,透过互补、再利用及就近运输的方式,达成兼顾减废及节能的效果,促进资源有效整合;送出厂区的,只有电力、水泥产品和二氧化碳。

    送出厂区的二氧化碳看似无用,但台泥已尝试将其资源化利用。据了解,2013年6月,台泥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合作,开发碳捕捉与利用技术CCSU(即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并有望于2020年达到商业化应用。台泥与工研院共同开发了含有独家技术的“钙回路捕获二氧化碳技术”,该试验厂捕获效率可达90%以上,成为同类型技术全球最大规模的钙回路试验厂。2016年,碳捕捉成本由每吨45美元降至35美元,未来将有可能持续降低至具商业竞争力之成本。

    对于一二十年前为何会有如此“超前”的理念,台泥方面介绍,彼时随着台湾西部人口发展迅速,当地政府要求西部的水泥厂要搬至东部,台泥也包括在内。1995年政府曾规划了一个和平工业区。台泥因台湾西部矿权到期以及配合政府水泥业东移政策,进行和平水泥厂设计,是第一个来到和平工业区的公司。但因后续没有水泥公司再搬迁过来,当地政府答应建设的港口也未能兑现。

    如何降低自身的生产运营成本,同时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台泥自己投资的开发和平工业区专用港,还和香港中电国际公司合资成立了和平电力公司。这座最初设计中并没有的电厂,目前承担着台湾4%的电力生产任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台湾东部和北部电力紧张。

    台泥和平水泥厂的负责人说,如今台湾水泥需求下降,外加台湾电力整体紧张,电厂基本满负荷运行,和平电厂的收益已经超过了水泥厂。

    台湾垃圾焚烧厂的标杆

    台泥另一则在绿色领域的标杆企业是位于台北市八里区的八里垃圾焚烧厂。目前已运营16年的八里厂已成为各地到台湾调研垃圾焚烧的必经之地。

    八里垃圾焚烧厂

    八里垃圾焚烧厂面朝大海、背靠青山,全厂采用铝帷幕玻璃设计,主要外观由国际知名建筑师贝聿铭团队事务所规划。而且厂内有游泳池、林中步道,还是MV拍摄地、婚礼举办地,以及各种宣传教育的科普之地,每年接待参观者近5万人。

    八里垃圾焚烧厂内建筑

    台湾早期垃圾处理以填埋为主,后随地价飙升,可用的垃圾填埋场越来越少。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地区确立了垃圾处理以焚烧为主的政策。八里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台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规划的30座垃圾焚烧发电厂之一,大概是台湾第9座完成建设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虽然当时台湾已经建立几座垃圾焚烧发电厂了,但八里焚烧发电厂可以算是台湾建设受阻最大的一座,从规划开始到建设成功几乎经历了周边民众的“八年抗战”。

    八里厂规划初期,八里区太平村的村民就组成自救会,专门就当地的焚烧厂以及灰渣掩埋场等问题与政府展开了激烈的谈判,甚至不时还有围堵厂区,不让垃圾进厂等极端事件发生。如今,在附近的太平村外,仍保留着一块写有“反垃圾、救太平”几个大字的石碑,见证了这段从对抗到对话的历程。

    后经各种谈判、沟通等,大概到2001年左右,八里垃圾焚烧厂才建设完成,进入正式运营。前6年八里厂由建造厂商中兴电工运营,随后由台泥和法国威立雅合资成立的达和环保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取得15年的运营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台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资金充裕,因而早期的垃圾焚烧厂,主要的运营模式是公有公营,即政府出资建立并运营,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模式还有公有民营,台湾方面也鼓励民间以BOT(建设—运营—移交)或BOO(“建设—拥有—运营”)方式投资兴建及运营的垃圾焚烧厂。不过,台湾目前正在运营的二十多座垃圾焚烧发电厂中,多数还是以公有民营为主,即政府出资建设,保障工程的达标,后再交由民营负责运营。

    按照台湾政府的有关规定,台湾设定回馈金制度,焚烧厂需以200新台币/吨的标准给工厂所在地行政机构(乡镇区公所)应用,并接受市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回馈金大多着重于公共设施、环境卫生改善、公共福利等,并不针对个人补助。八里焚烧厂是首个创立回馈金制度建设整体生态社区的垃圾焚烧厂。八里厂除缴纳回馈金外,还另设资金用于维护游泳池、开展环境教育等。

    目前,八里垃圾焚烧厂处理新北市的四成垃圾,日处理量为1350吨,年发电量达2.6亿度,仅靠售电2016年就收入3.95亿新台币,为台泥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丰厚利润的背后实则为发电效率较高。据了解,台湾每吨垃圾的发电量约为550千瓦时,效率较高的八里厂则接近660千瓦时。中国大陆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吨垃圾发电量平均为280千瓦时,最高能达到430千瓦时。八里厂厂长陈丁全和八里厂前任厂长林春煌对澎湃新闻表示,发电量高的原因在于垃圾里头几乎没有水,含水量少于1%,热值高。如此高热值的垃圾得益于台湾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垃圾不落地、随袋征收等措施。

    作为台湾地区16家公有民营焚化厂之一,八里厂除了处理由环保部门提供的一般废弃物外,还处理一般事业废弃物。陈丁全称,因近年来台湾施行废弃物减量化措施,一般废弃物进厂量减少,而一般事业废弃物进厂量增加,也相当于是给八里厂带来了其他的营收。据了解,八里厂去年进厂的40.36万吨废弃物中,有26.61万吨为一般事业废弃物,占比约为66%。

    据陈丁全介绍,因焚烧厂所有权属于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操作管理运营方的达和环保服务公司,在向非居民客户收费处理一般事业废弃物的同时,要按1800新台币/吨的价格向主管部门付费。一般垃圾焚烧厂对非居民客户收取2300新台币/吨的费用,从中可赚取600新台币/吨的差价。

    台泥董事长:未来十年内环保等非水泥业务占三成

    台湾地少人多,重大基础建设对水泥的需求递减,目前台泥在台湾水泥产能共1000万吨,为台湾最大。深耕大陆市场十余年,截至2016年,台泥在中国大陆的广东、广西、江苏等十个省(市、自治区)投资设立水泥厂,年产能达6500万吨。

    但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包括水泥在内的多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水泥需求量约为24亿吨,而全国水泥产能则逾30亿吨,仍有超过5亿吨的过剩产能规模。水泥市场已经严重饱和而竞争激烈,包括台泥在内的诸多水泥企业都面临压力。随着市场发生的变化,台泥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早在台泥前董事长辜成允从其父辜振甫手中接过台泥时,环保可谓是包括台泥在内水泥行业的负担。彼时,台泥也曾被媒体用很大标题说成是高污染企业。正因为如此,辜成允开始思考如何让台泥成为更加环保的企业,摆脱高污染企业之称,同时也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之后,台泥不断调整发展思路,力图让环保服务真正为企业增值的部分而非外部成本。

    台泥为资源有效整合,经评估后认为水泥、电力、垃圾焚化炉三种行业的基本技术相同,且彼此所需要材料具有共同性与相容性。台泥就将水泥、能源、环保设定为三大核心视野,三位一体资源互补,达到资源整合的效应。自1983年起,开始利用水泥窑1300摄氏度的高温燃烧的特性,每年为台湾各产业处理废溶剂、火力发电厂煤灰等约100万吨。

    1992年涉足环保领域后,旗下的达和环保目前在台湾营运8座垃圾焚化厂,8座污水处理厂,服务人口占全台湾28.2%。

    据台湾方面介绍,如今台泥从污水处理、废弃物清运、垃圾焚烧发电、水泥生产、水泥窑协同处理工业废弃物,一路到二氧化碳捕捉、微藻养殖、虾红素提炼与相关商品研发等,完整打造“环保一条龙”的循环经济体系。台泥方面称,这一整套的“绿色价值链”的营运技术和体系,将是台泥未来发展的竞争利器。

    事实上,台泥在中国大陆进行业务布局时,试图复制其和平厂的生产模式,但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民营公司等难以在中国大陆私自建电厂等。如何在满足中国政策的前提下,将原有的技术和模式复制,也是台泥下一步将要做的。

    此外,在能源领域,台泥也已涉足。张安平称,台泥也已规划投入太阳能、风力、地热发电等台湾有相对优势的绿能领域,借此能源转型。据介绍,台泥已协同和平电力与工研院绿能所合作,在原台泥化工厂区,建设装置容量15MW的太阳光电发电厂,该电厂计划在2018年6月底前并网发电。与此同时,台泥还计划在该土地上设置3组2.3MW风力发电机组。

    张安平表示,未来这家以水泥起家的公司将从水泥生产制造商,将逐步转型为一家环保服务公司,未来十年内环保等非水泥业务占三成。


    [责任编辑:GC05]
    打印 | 标签:转型,环保,台泥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