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龙德:中国建材十年改革发展成绩斐然
——写在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十周年之际
过去10 年是我国建材行业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10 年,也是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在改革中成长的10 年。10 年来,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新兴产业与新材料扩大规模、提升技术、增加品种的时期,利用资本在水泥行业开展重组、扩大规模、进入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近几年进入了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经济运行增长下降和经济效益下滑的严峻时期。10 年来,无论是在外部情况形势比较好的时期,还是外部情况形势比较严峻的时期,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都能适应外部各种不同条件的变化,改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都会有应对的举措并且能够取得新的进步和发展。这是因为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有一个战略清晰、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方向、随时做出决策调整的董事会和董事长,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结构和转变经营方略的一系列有效举措;有一个能够深刻领会董事会意图并且执行力较强的经营团队和一位善于变化调整经营思路的总裁;还有一大批各产业板块的经营能力较强的二级单位经营团队。由此造就了10 年来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改革发展成绩斐然:截至2014 年底[1], 公司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和总资产与公司上市初相比,相关指标分别增长了19.9 倍、16.3 倍、17.7 倍和23.8 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高达989%。股东分红近50 亿元。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建材在前所未有和持续增加的经济下行压力下,坚决落实“抓发展、稳增长”,保持了稳定的业绩和较好的发展势头。
10 年来,中国建材主营业务规模迅速壮大:水泥年产能从1100 万吨增长至4.5 亿吨、商品混凝土产能从零增长至4 亿方、石膏板产能从3.6 亿平方米增长至20 亿平方米,玻璃纤维产能从21 万吨增长至110 万吨;风电叶片产能从零增长至1.5 万片,碳纤维产能(T700 级以上原丝)从零增长至1 万吨;工程服务业务收入10 年复合增长率达27%。
总结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历程以及成功的经验,不外乎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成功地利用资本市场进行上市融资和兼并收购,通过资本运作和联合重组提高了水泥产业的集中度,提升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推动了股权结构的调整,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经济,改变了单一的股权结构,增加了自身发展的活力。第二、通过集成创新推动了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品种,提高了附加值,扩大了规模,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其中石膏板产能和玻璃纤维产能均达到世界第一、0.2 毫米的超薄玻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风力叶片、中高档的碳纤维、新型房屋、装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和高端产品不断涌现。第三、走出国门,加快国际化步伐。通过工程总承包签订了一大批玻璃和水泥国外工程项目合同,收购或联手国际顶尖技术的科研单位和高科技产业进行合作,同时扩大玻纤及加工制品和一批骨干产品的出口,占领国际市场,由单一的国内市场变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第四、通过内部管理整合和与海螺水泥等优秀企业对标,迅速优化提升了原有水平参差不齐的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尤其在传统产业进入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面对经济运行下行,经济效益下降的严峻形势,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倡导央企市营,主张行业自律,维护了行业利益,配合行业协会的工作。特别在降本增效的管理中,将各项经营指标严格量化到考核机制中,形成了管理制度创新、经营指标考核、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四位一体”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针。所以,连续多年来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效益占到了中国建材集团的90% 以上。
回顾和总结10 年走过的道路和经历的各种不同阶段的考验,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的进步和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得到了行业的认可。不仅发展壮大了自己,而且从另一个侧面也推动了建材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由此我们对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十分欣慰,应该在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十周年之际,向他们表示由衷的祝贺!
当前整个建材工业的转型升级面临巨大挑战,建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现实存在“三个严重”: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新兴产业和高端产品严重短缺,经济效益严重下滑。针对“三个严重”的局面,我们必须集全行业的力量做好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要坚决遏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效产能;二是要举全行业之力努力发展新兴产业、高端产品和绿色建材,补短板。三是要强化企业内部的改革,降本增效,强化行业自律,努力提升价格,回升效益。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把建材工业带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希望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继续一马当先,继续为行业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