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水泥行业:景气度在短时间内或难以明显好转
要点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仍显乏力,固定资产、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水泥需求下降。
近期煤炭价格下滑有利于水泥企业盈利能力提升,未来控制用电成本以及加强精细化管理将成为水泥企业成本控制及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
近期受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影响,各区域内水泥价格均有所下滑且价差逐步缩小。
2015年以来水泥企业盈利及获现能力均明显弱化,债务保障能力下降。
近期违约事件的发生,暴露了部分企业在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风险,并对整个行业的信用水平和融资能力造成一定影响。影响评级的主要趋势
水泥需求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仍显乏力,固定资产、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水泥需求下降。
水泥需求与固定资产投资呈正相关性。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近年来受房地产投资增速下行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水泥需求的影响不断加大。2015年以来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呈下行趋势。此外,受审批、政府财政收入以及债务规模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大型项目建设进度低于预期,水泥市场需求弱化。
2015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依然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其增速明显下滑。
2015年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额为394,53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增速分别为2.6%、8.3%和18.07%,同比分别下降9.9个百分点、5.5个百分点和2.88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大幅下降致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下滑。在以投资为主要驱动因素的国民经济体制下,2015年全国GDP增速降至6.9%。为保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产能过剩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成为政府稳定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已进入换挡期,单纯以GDP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时期结束。中央政府提出在新经济常态下,“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应对前期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地方债务增加、对房地产投资过度依赖以及资源过于集中等一系列经济发展问题,经济结构性调整和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为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总投资额逾10万亿元的七大类基础设施项目,共42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将从2014年底持续到2016年,其中2015年开工项目预计约300个。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由于地方政府融资的不断规范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等原因,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稳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收入减速的制约。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不断放缓,但财政刚性支出不变,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凸显。由于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后土地经济时代来临使得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难以为继,未来财政收入难以大幅改善,为平衡地方财政收支,推动经济增长,PPP融资模式将成为解决资金难题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各级政府提出的PPP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3万亿元以上,但由于PPP模式在国内依然不太成熟,配套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项目贷款仍不够顺畅,且民营资本也担心项目后期的政府履约问题,因此PPP项目落地率依然较低。2015年1~9月,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支出为9.11万亿元,同比增长18.07%,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88个百分点。由于基建投资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局势下,政府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受限于资金、审批等多方面因素,其增速或将减缓。
以下将从水利、公路、铁路等几方面对未来基建投资趋势进行分析。
水利方面,2015年1~9月,我国水利管理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29.69亿元,同比增长22.47%,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3个百分点。2014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会议明确指出将在2014年、2015年和“十三五” 期间分步建设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从而有效提升我国水利设施体系,同时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重大水利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工作。未来我国水利建设投资有望继续保持稳定上升趋势。
公路方面,2014年道路运输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565.82亿元,同比增长20.3%,增速相较于2013年的18.47%小幅提升1.83个百分点,主要由于重点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相继于2013年开工建设,同时《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领域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效果逐步显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道路交通建设的融资问题。2013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计划到2030年底将建成国家公路网络约40万公里,其中普通国道为26.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为11.8万公里,远期展望线1.8万公里。2015年9月1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调整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国发[2015]51号),将公路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5%进一步降至20%,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路建设项目的资金问题。2015年1~9月,我国公路建设投资额为1.15万亿,同比增长7.10%。目前以交通基础设施“走出去”为突破口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未来一段时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将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道路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轨道交通方面,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占城市公交运量比例较低,城市轨道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城市公共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等文件中,国家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提出了纲领性和建设性的意见。2013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审批权下放至省级投资主管部门。受此影响,地方政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情增长,2014年,地方政府共批复轨道交通建设项目16个,线路总长约340公里,总投资超过2,600亿元,审批进度明显加快。截至2014 年底,国内已有38个城市经国家批准建设轨道交通,规划总里程超过6,880公里。截至2014年底,我国累计有22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92条,运营线路长度2,816.1公里,其中地铁2,418公里,占线路总长的85.86%;2014年新增长沙、宁波、无锡等3个运营城市;全国新增11条运营线路和408.2公里运营线路长度。预计到2020年,具备建设轨道交通条件的城市将达到50个左右。
铁路方面,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铁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截至2014年底,我国铁路运输业固定资产已完成投资7,801.33亿元,同比增长16.6%,增速同比提升10.3个百分点。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减缓压力明显,为缓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的不利影响,2014年10月以来国家发改委集中批复了16条铁路建设项目,对2015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形成支撑。2015年以来,尽管批复项目较多,但受审批程序严格化影响,部分重大项目建设推进缓慢,投资进度低于预期。2015年1~9月,我国铁路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798.26亿元,同比增速为1.8%,投资增速大幅回落。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仍显乏力,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下滑,水泥需求下降。
2014年,房地产行业融资环境趋紧,市场急速转冷,商品房销售面积及新开工面积增速分别为-7.6%和-10.7%,二季度以来多地政府取消或放松限购,9月底,央行及银监会出台新规松绑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但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金额的增速同比仍一路下行。201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2.0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7.6%,相较去年同期增速下降24.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为7.63万亿元,同比下降6.3%,增速相较去年同期下降32.6个百分点。
由于房地产行业是按照房地产销售增加-土地购置-房地产投资的顺序进行运转的,因此房地产销售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房地产的投资增速。2015年1~9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82,908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5%,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16.1个百分点,销售额为56,745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较上年同期增长24.2个百分点。土地购置方面,2015年前三季度,土地市场整体低位运行,300个城市土地成交建筑面积合计为12.01亿平米,同比下降30%。投资方面,2015 年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70,535.0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率仅为2.6%,增速同比下降9.9个百分点。整体而言,2015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土地成交面积等行业先行指标并未因销售情况略有好转而有所改善,2015四季度,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恶化态势继续延续。
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近期国家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城镇化 建设,对水泥需求将形成有效支撑。
2013年12月,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思路,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未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将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现行的以城镇化绝对水平为考核依据的“摊大饼式” 发展模式将难以继续。政府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及转移人口生活质量的提升,逐步实现从量化向质化的发展模式转变。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规划对未来城镇化发展提出了5项具体目标,一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二是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三是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四是城市生活和谐宜人。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五是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
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相较2013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根据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数据,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期,但在达到70%以前将呈快速上升状态。目前我国城镇化率相对较低,未来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据有关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能带来7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假设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60% 左右,那么未来7~8年,城镇化所产生的资金需求将超过40万亿元。因此,中诚信国际认为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过程中,水泥行业发展可期。此外,我国城镇化长期以来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城镇化率高于中部和西部的问题。随着中西部的快速发展,未来中西部城镇化发展空间更大。
淘汰落后产能、兼并整合成为水泥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但在行业景气度下行的背景下,大企业在兼并整合过程中将更加审慎。
为抑制产能过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法规,从行政审批上限制新增产能。此外,以环境换效益的生产方式使我国面临越发严重的环境问题,雾霾天气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作为重污染行业之一,环保部对水泥企业减排标准日益趋严,企业环保成本增加,同时也促进了落后产能的淘汰。另外淘汰低标号水泥,推动行业产品结构调整亦将形成挤出效应,促使小型水泥企业的退出。从市场方面看,水泥行业区域性特征明显,为提高区域控制力,大型水泥企业扩张方式逐步由新建转变为兼并整合,但在行业景气度下行的背景下,大企业在兼并整合过程中将更加审慎。
提升环保标准以及调整产品结构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将有效推进落后产能的淘汰,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泥行业前期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企业扩张主要依托新建产能。2007~2009年我国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达到33.05%、60.83%和61.75%。而在水泥新增产能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仍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大部分立窑以及半干法水泥窑等落后产能淘汰速度较为缓慢。但近年来,随着限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的不断实施,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下滑,水泥产能增速放缓,2014年和2015年1~9月,我国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080亿元和70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9%和13.74%。但由于需求下滑,水泥行业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2015年全行业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仅为67%左右,较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
针对水泥行业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政策助推水泥落后产能淘汰工作。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将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并提出在2014年底完成“十二五”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3.7亿吨的目标任务并在2015年底前再淘汰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亿吨的要求。截至目前,我国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取得积极进展,预计2015年全年将淘汰水泥落后产能3,800万吨。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表示将严格钢铁、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准入和强制退出机制。预计未来,落后水泥、熟料产能将被逐步有序淘汰。
环境日益恶化使得国家对环保问题更加关注,水泥行业环保标准不断提高,环保政策的出台将有效推动落后产能的淘汰和行业供需矛盾的改善。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大气污染治理的具体指标:“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水泥为污染物高排放行业之一,是主要治理对象。2013年12月,环保部颁布《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泥行业现有生产线氮氧化物排放标准较2004版排放标准提升400毫克/立方米。对国土开发密度较高,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或大气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发生严重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地区,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将执行320毫克/立方米的限制。同时对于新建企业,新排放标准已于2014年3月1日开始执行。作为迄今为止水泥行业最严排放标准,在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将在行业内形成一定挤出效应。按照新的排放标准,水泥企业需要增加脱硝装置,将会增加现有水泥产能的初始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根据经验数据显示,由于落后水泥产能分摊的初始投资成本较高,同时水泥生产线初始排放浓度随生产线规模扩大而降低,因此落后产能的单位运行成本和投资成本均相对较高,新环保标准的实施将加速水泥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2015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下发《关于在北方取暖区全面试行冬季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通知》决定北方地区在2015~2016年采暖期全面试行水泥错峰生产,且对试行错峰生产的范围、错峰生产的时间安排、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新标准提出具体要求。错峰生产在改善区域环境的同时亦将减少水泥、熟料供给量,缓解供需矛盾,有利于区域价格的稳定。
此外,淘汰低标号复合水泥将进一步削弱中小型水泥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优胜劣汰,实现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未来将“推广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尽快取消32.5复合水泥产品标准,逐步降低32.5复合水泥使用比重”。目前,完全取消32.5低标号水泥的意见稿正在征求企业意见,预计2016年下半年或年底有望实施,真正的影响可能要到2017年有所体现。2015年6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印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的通知,规定从2015年7月1日起,将部分水泥产品的资源综合利用退税由100%即征即退改为退税比例为70%,对环保标准更加从严,针对的是42.5及以上等级水泥的原料20%以上来自废渣,其他水泥、水泥熟料的原料40% 以上来自废渣以及符合《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技术要求的水泥生产企业。上述规定提高了低标号水泥的生产成本,从政策角度推进低标号水泥的淘汰,将有助于熟料参配比的上升,推动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的提高。2015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的通知,鼓励发展高品质和专用水泥,修订水泥产品标准,鼓励生产和使用高标号、纯熟料水泥,优先发展并规范使用海工、核电、道路等工程专用水泥;支持延伸产业链,完善混凝土掺合料标准,推广下游应用高性能混凝土,鼓励使用C35及以上强度等级预拌混凝土,推广大掺量掺合料及再生骨料应用技术。但是目前标号32.5的水泥,即低标号水泥在全部水泥消费中占比约为65%左右,其中低标号复合水泥P.C32.5约占50%左右。我国低标号水泥占比较高主要是由于其价格较低并可基本满足低层房屋和农村建设的需求。在低标号复合水泥的生产中可大量添加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渣以降低生产成本并获得相关增值税返还,因此小型粉磨企业主要生产低标号复合水泥。未来随着行业政策的实施,低标号复合水泥标准的取消,中小型粉磨企业竞争优势将被严重削弱,水泥产能、产量或将有所下降。不过,在现行技术水平下,可实现32.5复合水泥、32.5普通水泥和42.5复合水泥的生产转换,因此未来取消低标号复合水泥的影响仍有待观察。
总体来看,水泥行业政策不断趋严,产能淘汰力度加大。同时新环保政策的出台以及行业内产品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产能增速的降低,维护水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水泥行业并购依然较为活跃,但整体而言对行业集中度的改善影响较小,未来大企业受资金、盈利等因素影响,对于兼并重组将较为审慎。
为抑制水泥产能过快增长、解决产能过剩等问题,国家工信部一方面严格限制新增产能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通过合并、股权收购、资产收购、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多种方式,实施强强联合、兼并改造困难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实现产能合理布局,做大做强区域水泥集团。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水泥行业整合工作顺利推进,大型水泥企业扩张方式转变为以并购整合为主。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2007年、2009年和2011年相继组建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北方水泥有限公司和西南水泥有限公司。通过兼并整合,顺利实现其全国性布局,在各区域内市场控制力不断增强。同时受益于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区域供需状况得到改善。此外,中国中材股份有限公司亦通过并购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水泥供应商。随着大型公司在区域内控制地位的逐步形成,其自身盈利能力不断提升。此外,通过迫使落后产能自动退出,市场集中度得到增强,水泥行业的竞争环境逐步规范,水泥生产企业之间由恶性竞争逐步转向竞争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产能盲目扩张、价格无序竞争等问题。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水泥行业并购较为活跃,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并购以调整产业布局、延伸下游产业链、整合水泥市场为主,2014年全年水泥行业发生的并购共67起,总交易额超过150亿元;其中,并购水泥熟料企业24起,并购水泥粉磨企业13起,并购商品混凝土企业26起,其他并购4起;以产业布局调整为主的横向并购占总并购的55%左右,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的纵向并购约占39%,涉足其他产业的并购仅占6%左右。从并购的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地区并购数量最多,占比为48%,其并购大多是收购商品混凝土企业和粉磨企业。对水泥熟料产能布局有影响的并购主要集中在中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均为水泥需求保持稳定增长的地区。其中,中南地区水泥行业2014年共发生并购案例9起,涉及并购企业产业布局发生改变的水泥熟料产能近千万吨,并购涉及的区域有:湖南、湖北、河南和广东四个省份;西南地区共发生水泥企业并购案例4起,涉及的区域有:四川、贵州和云南三个省份,涉及的水泥熟料产能共计704万吨。
2014年全国水泥熟料产能约17.7亿吨,前十大水泥企业合计熟料产能为9.2亿吨,占全国总产能的比重约为52.19%,较上年提升了约1.6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不大。2014年水泥行业并购所涉及的水泥熟料产能(产能归属发生转移)为1,977万吨,仅占全国熟料产能的千分之一左右,因此,2014年并购对全国水泥产业集中度的影响甚微。目前,水泥行业盈利状况明显下滑,公司债务规模上升,自有资金趋紧,预计2016年水泥行业发生大规模并购潮的可能性较小。
总体来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兼并重组以及淘汰落后产能,我国水泥市场集中度明显提升,市场经营环境有所好转,产能盲目扩张以及价格恶性竞争得到一定抑制,市场竞争更为有序。而且随着水泥行业进入需求增长放缓甚至需求总量上升乏力的新常态阶段,以及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兼并重组成为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实现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也是水泥企业扩大规模、整合市场布局和提升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但受自身经营状况以及外部融资渠道等因素影响,大企业在兼并重组中将越发审慎。
在行业政策及市场环境影响下,近年来我国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下降,但由于下游需求疲弱,全国水泥市场产能过剩形势仍较为严峻。
水泥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近年来,在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兼并重组政策的引导下,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下滑,2014年我国水泥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0.76亿元,同比下降19.44%,水泥投资连续4年下降。受政策和需求减弱以及当前资金状况紧张的共同影响,企业投资意愿趋弱。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降的大环境下,作为产能过剩产业和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投资增速下降属于正常趋势。2015年1~9月,我国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706.1亿元,投资增速同比下降13.74%。分区域来看,仅中南和华东地区有所增长,其他区域均呈明显下行趋势。其中西北地区由于供需矛盾较为严重,其水泥固定资产增速同比下降45.96%;2015年前三季度华北五省的利润率均列全国倒数,华北地区供需状况恶化,同时由于环保压力加大,2015年1~9月,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21.63%;东北地区区域经济持续低迷,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大幅下降;西南地区水泥固定资产投资亦明显下滑,同比下降31.82%;而中南地区由于行业供需状况较好,水泥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大幅增长15.54%;华东地区投资增速虽为正增长,但其主要是由于环保压力增强,企业在节能减排等环保方面投入增加所致。
总体而言,受政策和需求减弱以及当前资金状况紧张的共同影响,企业投资意愿较弱,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下滑,未来海外投资或将成为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新增长点。
2014年,我国新增熟料生产线54条,合计新增产能约7,033万吨/年,同比下降约25.42%;新增熟料生产线中,日产5,000吨以上熟料生产线31条;日产4,000吨4条,日产2,500~4,000吨17 条,日产2,000吨2条。平均规模达到日产4,200吨。分区域看,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贵州和云南两地,两省合计新增超过2,500万吨,占新增总量的36%。从投产时间看,上半年和下半年投产规模总量基本相当。分企业看,新增产能位居前三位的企业分别是海螺水泥、中国建材和云南昆钢,合计占当年新增产能的43%;虽然2014年产能增速较上年明显下降,但由于需求疲软,2014年我国熟料产能增速又一次快于需求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2015年1~9 月,全国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18条,熟料设计产能2,489万吨/年;分区域来看,新增熟料生产线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和甘肃等地,分别为512万吨/年、465万吨/年和357万吨/年。总体来看,虽然近几年水泥产能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断下滑,但由于需求增速下降,全国水泥市场产能过剩形势仍不断加剧。
产量方面,201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继续保持高位,但由于固定资产、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明显下行,水泥市场需求增速减缓,全国水泥产量为24.76亿吨,增速同比大幅下降,为1.8%,为自1991年以来的最低值,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震荡调整阶段,我国水泥需求长期低速增长将成为新常态。分区域来看,2014年西南和中南地区水泥产量增长较快,同比增速分别为7.8%和4.78%;华东和西北地区产量增速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较为接近,分别为1.42%和1.28%;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由于需求下滑较快,2014年全年增速分别为-10.04%和-3.7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下滑,水泥市场需求疲软,全国水泥产量下滑至23.48 亿吨,同比下降4.95%;除西南地区外,其他地区水泥产量均呈下滑趋势。其中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分别下降14.60%、15.77%和7.19%。华东和中南地区水泥市场需求相对较好,水泥产量绝对值较大,为传统优势区域。但2015年以来,受需求持续下滑影响,华东和中南地区水泥产量分别下降5.62%和1.72%。综合来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水泥市场需求弱化,全国水泥明显产量下滑。
总体来看,受行业政策限制,水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下滑,供给端压力趋缓,但受需求下降的影响一些地区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较为严重,特别是2015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一些地区产能过剩的形势更加严峻。
煤、电价格是影响水泥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近期煤炭价格下滑有利于水泥企业盈利能力提升,未来控制用电成本以及加强精细化管理将成为水泥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
煤炭和电力价格是影响水泥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即使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煤电成本在水泥熟料生产成本中的占比仍在60%以上。同时,在需求增速下滑的背景下管理水平的提升日益受到重视,精细化管理将成为水泥企业的重要竞争手段。2011年四季度开始,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制造业用电量增速下滑,煤炭价格开始进入震荡下降通道。2014年以来,煤炭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截至2015年11月30日,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平仓价为346元/吨,煤炭价格大幅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泥企业的生产成本。整体来看,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变,煤炭价格大幅回升的可能性较小,有利于水泥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另外,水泥生产企业通过回收熟料烧成系统的部分废气余热,有效降低煤炭消耗量,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
电力方面,目前各大型水泥企业均逐步配备了余热发电系统,一般余热发电量约占总用电量的30%左右,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水泥生产企业的电力能耗,电力成本占比有所降低。外购电方面,近年来国内电力价格的提升更具针对性,有利于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升级。201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运用价格手段促进水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决定自2014年7月1日起,对淘汰类水泥企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差别电价政策。对于明确淘汰的利用水泥立窑、干法中空窑(生产高铝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等特种水泥除外)、立波尔窑、湿法窑生产熟料的企业,其用电价格在现行目录销售电价基础上每千瓦时加价0.4元。此外,各地可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提高加价标准。生产1吨熟料,电耗一般在90千瓦时~110千瓦时左右,实施差别电价之后,对于淘汰类熟料生产线每吨熟料的成本将上涨36元~44元左右。2015年,在推动实施阶梯电价的同时,国家出台了《关于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用电价格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748号)。根据规定,自2015年4月20日起,全国统一下调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用电价格,全国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下调约2分钱,全国工商业用电价格平均每千瓦时下调约1.8分钱。2015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再次发布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的通知,自2016年1月1日起,全国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下调约3分钱。阶梯电价的实施和用电成本的降低将有助于从成本端有效推动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未来,技术转型升级,节能降耗将成为大型水泥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
此外,精细化管理为水泥企业除节能降耗外的另一重要竞争手段。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强化成本控制能力,近年来全行业完全生产成本处于下行趋势。以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近年来该公司在加大与大型能源电力公司合作、积极拓展采购渠道用以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通过实施技术改造以及对标管理,公司能耗水平不断降低。凭借精细化管理,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始终保持了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极强的整体竞争实力,行业龙头地位稳固。费用控制方面,近年来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峨胜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均凭借较强管理能力保持了较好的费用控制水平。2015年1~9月上述公司三费收入比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峨胜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地域性企业,其产品销售半径较短,因此销售费用较低,成本控制能力较强。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跨地域大型水泥企业,费用控制难度较大。但通过对标管理,提升人员工作效率等方式,2015年1~9月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三费收入比分别为11.98%和7.36%,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从各企业财务数据来看,以上费用控制能力强的企业都表现出了较好的盈利和获现能力,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此外,201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大型国有水泥企业财务融资成本降低。但由于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2015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资券的违约,水泥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利率调整的影响出现分化,部分民营、外资水泥企业财务费用有所增加,流动性压力加大。未来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水泥行业下游需求增速放缓,管理水平将成为下一阶段企业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同时受信用风险事件影响,水泥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渠道的畅通性也将日益受到关注。
总体来看,目前在水泥企业竞争日益精细化的态势下,成本控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煤、电等能源成本在水泥生产中占比较高,同时由于水泥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企业成本向下游的传导能力差,因此煤、电价格波动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泥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管理水平的提升日益受到重视,将成为水泥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受运输距离限制,水泥行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水泥企业的竞争态势及盈利能力有较大差别,但近期受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影响,各区域内水泥价格均有所下滑且价差逐步缩小。
水泥产品由于具有单位重量大、价格低、利润薄的特点,因此其生产和消费都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目前较为经济的水泥产地与市场的陆地距离,通常在300公里以内,这就决定了不同区域的需求和供给的平衡状态和竞争的态势都不尽相同。目前我国水泥行业主要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以及西南六大区域。
东北地区:价格下滑,区域内企业盈利能力弱化。作为老工业基地,2011~2012年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下游需求旺盛。同时由于区域集中度较高,水泥企业竞争态势较为缓和,因此前期东北地区水泥价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13年以来,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影响,区域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同时由于辽宁省水泥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供需矛盾加剧,东北地区水泥价格逆势下行。2015年以来,东北地区水泥价格与全国平均价格的差异进一步缩窄,11月价差仅为20元/吨左右。为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国家相继批复了多个重点项目,以精准投资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但由于重点项目开工率不达预期,房地产持续低迷,区域水泥市场需求疲软。同时由于主导企业未能达成共识,区域内错峰生产效果不佳,2015年前三季度东北地区水泥价格明显下行,区域内企业盈利能力弱化。
华北地区:蒙晋竞争激烈,京津冀未来有望改善。2015年以来,受需求不振,环保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区域内水泥产量同比大幅下滑,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未来区域内水泥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将主要依赖于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落实。根据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已获政治局审议通过,交通部也审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交通一体化实施方案》,河北省交通运输厅也已经下发了《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的实施方案》,明确2015~2017年交通建设重点任务,包括加快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建设,疏解北京过境交通等,预计2016年将有部分工程项目进入实施阶段,从而带动需求和水泥价格的回升。内蒙古和山西两省水泥产能较为分散,龙头企业规模不大,近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加上新增产能大幅释放,水泥销售价格明显下滑,区域内企业竞争加剧。
华东地区:市场成熟,已形成良性竞争格局。作为全国水泥核心市场,华东地区水泥市场较为成熟,区域内保持了良性竞争态势。经过多年发展,华东地区形成了以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和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为核心的竞争格局。区域内前五大水泥企业熟料产能集中度占比在50%以上,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近年来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已逐步进入成熟期,水泥需求增速有所放缓,新增水泥供给随之回落。为保证区域价格的稳定性,限产减排、自律停窑在行业间已形成常态,区域水泥供应保持稳定。2015年前三季度受房地产投资下降影响,区域内水泥价格持续下滑。10月份,由于需求环比回升,库存压力下降,大企业间自律意识较强,价格有所回升。
中南地区:区域差异性较大,广东地区新增产能规模较大,供需状况或将恶化。中南地区各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其中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水泥需求旺盛,是全国极少数供需较为均衡的地区之一。2015年三季度广东省水泥产量为6,731万吨,同比增长2.27%。但由于企业盈利能力较强,近期在建项目增多,2015年和2016年新增产能规模较大,将对市场形成一定冲击。中诚信国际预计2016年在需求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广地地区水泥价格将呈下行趋势;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泥产能较大,其中少部分输出至广东省,剩余部分则需在区内消化,市场竞争较为激烈。2015年前三季度受持续降雨影响,各企业库存压力较大,同时由于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产能投产,供给端压力加大,区域内水泥价格下行;海南省目前经济总量较小,导致水泥需求量也相对有限。然而海南省内水泥供给量也较为有限,同时其他地区水泥产能很难进入,因此海南省水泥市场状况相对较好;湖北省内新增产能规模较小且市场集中度较高,竞争状况较好,区域水泥价格波动基本与全国平均价格保持一致;湖南省2015年受益于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区域内企业的收购,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价格走势与全国一致;河南省地处中原,近年来水泥价格保持稳定,但受华北地区水泥销售价格较低影响,其价格一直维持低位。
西北地区:供需失衡局面未能有效改善。近年来西北地区水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产能大量释放,供需状况严重恶化,水泥价格明显下滑。虽然2014年区域水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但前期建设产能逐步释放,当年产量增速仍维持高位。2015年以来,区域内水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下滑,水泥产量增速下降。但由于需求增速下滑,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开工率较低,区域内水泥价格呈下降趋势。从长远来看,西北地区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空间较大,同时受益于相关政策以及“一带一路”发展规划的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短期来看,水泥供需失衡局面仍将维持,预计2016年区域水泥价格将低位徘徊。
西南地区:市场集中度提高,区域水泥价格相对较高。2015年以来,西南地区水泥行业市场集中度明显提升。2015年华润水泥控股有限公司认购云南昆钢水泥50%股权,豪瑞公司与拉法基集团完成合并交易,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接管了拉法基在云南的15家子公司,并签订运营支持服务协议,西南地区水泥市场集中度得到提升。同时由于近年来区域新增产能相对较小,地震后大规模新增产能逐步得到消化,供需矛盾有效改善。此外,依托《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西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速将进一步上升,对水泥市场需求形成有效支撑。2015年前三季度,西南地区水泥价格下降幅度较小。
总体来看,目前基础设施发展空间大、行业集中度较高、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的地区,市场竞争较为缓和,水泥企业盈利水平相对较好。而水泥产能前期投放量较大、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的地区,水泥市场竞争激烈,在下游需求增速放缓情况下,部分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
2015年以来水泥企业盈利及获现能力均明显弱化,债务保障能力下降。同时受山东山水信用事件影响,水泥企业公开市场融资难度加大,流动性压力上升。
2014年,全国水泥价格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其中一季度由于生产线维护检修,供给量下滑,水泥价格继续维持高位运行。但二季度下游需求未能如期启动,同时受天气因素影响,全国平均价格呈下行趋势。三、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下滑,下游需求不振,价格继续维持低位。然而由于2013年水泥平均销售价格先抑后扬,因此2014年三、四季度水泥价格虽有所回落但整体而言2014年水泥价格仍与2013年基本持平。2014年,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9,792.11亿元,同比增长0.92%,实现利润总额780亿元,同比增长1.4%。2015年以来,全国经济增速持续走低,拉动水泥需求的房地产投资和铁路、道路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同时出现下行走势,全国水泥价格明显下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9月我国水泥行业累计实现收入7,273亿元,同比下降9.68%,实现利润223.7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63.79%,行业景气度明显下降。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华东和中南地区盈利水平相对较好,受益于煤炭价格下行以及区域需求相对稳定,1~9月分别实现利润107.18亿元和105.93亿元,同比下降51.41%和43.77%,下降幅度较小。其中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凭借较强成本控制能力,在行业景气度下行的背景下,2015年1~9月实现净利润61.03亿元,为区域内主要利润来源;西南地区,2015年1~9月水泥行业实现利润2.01亿元,同比下降97.07%。受需求下降影响,行业盈利能力明显下行,但仍实现了正利润。2015年受益于整合重组,区域市场集中度提升,同时由于未来新增产能较少,预计2016年区域盈利能力将维持稳定;东北地区近年来受区域经济持续下行影响,水泥价格不断走低,2015年1~9月,相较全国平均价格而言,其价格优势不断缩小,区域盈利能力显著下降,2015年1~9月实现利润总额1.54亿元,同比下滑95.32%;西北地区水泥价格相对而言处于低位,2015年1~9月亏损1.69亿元;华北地区由于下游需求疲软,水泥价格长期处于低位,2015年前三季度全行业亏损31亿元,预计未来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华北地区水泥需求或将有所在增长。
从负债水平来看,水泥企业基本可大致分为三类。其一,大型国有企业,如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子公司。为提高市场控制力,前期大规模兼并重组使得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子公司债务规模普遍较高,资产负债率处于80%左右。其二,多元化发展企业,部分水泥企业除水泥熟料等相关产业的生产制造业外,为降低经营风险采取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但在分散系统风险的同时也使得公司债务规模上涨,资金压力加大。其三,以水泥生产为核心业务的制造企业。近期,受盈利能力下滑影响,债务规模小幅攀升,但基本保持低位,资产负债率处于较低水平。以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型水泥企业资产负债率基本保持在60%左右。而以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以四川峨胜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地方性水泥企业资产负债率则保持在更低的水平,约为30%左右。2015年以来,受行业利润率下行影响,水泥企业债务规模有所攀升。同时近期受山水水泥信用事件影响,水泥企业公开市场融资难度加大,流动性风险上升。
现金流方面,水泥企业普遍较为注重现金管理。2014年由于煤炭采购成本下降,水泥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提升,现金获取能力普遍增强。除多元化发展企业受房地产等其他业务影响,现金控制能力较弱外,其他水泥制造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均处于较好水平,基本与去年持平或略有提升。但2015年以来,下游需求疲软,产品价格走低,全行业盈利、获现能力弱化。1~9 月,主要发债水泥企业(如下表)合计实现经营活动净现金流290.85亿元,同比下降35.46%。其中部分企业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工程销售占比较高等原因,账款回收期加长,收现比例下降,赊销较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明显弱化。
偿债能力方面,2014年,由于经营发展模式的差异,水泥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对债务的覆盖能力出现分化,但整体而言仍处于较好水平。2014年主要发债水泥企业平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总债务和经营净现金流利息倍数分别为0.54倍和5.84倍,同比均好于上年。但2015年以来,由于债务规模攀升,获现能力弱化,全行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对债务本息的保障能力均有所弱化,部分企业2015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无法保障其债务本息的偿付。
2015年以来,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下滑,水泥下游需求增速下降,产品价格明显下行,行业盈利、获现能力弱化,债务规模增长。同时受山水信用风险事件影响,水泥行业公开市场融资难度加大,部分企业流动性压力加大。未来,海外市场或将成为水泥企业盈利的新增长点,但同时海外建厂面临较大政治、经济和汇率风险,对此中诚信国际将保持关注。
结论
近年来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水泥下游需求增速下降,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局面仍未改变,部分区域产能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2015年以来,由于下游需求疲软,产品价格下滑,水泥行业盈利、获现能力下行,区域内大型水泥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恶化。预计未来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低速增长,水泥下游需求将继续承压,水泥行业景气度在短时间内或难以明显好转。综上所述,中诚信国际认为未来12~18个月水泥行业整体信用水平为负面。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