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宏观| 正文内容

    2015年回顾及2016年展望:供需两端发力 经济稳中求进

    ●2015年四季度工业生产、投资小幅回升,消费增长基本平稳。2016年宏观经济走势仍受去产能、去泡沫和清理债务等因素影响,企业库存可能见底回升;物价方面须防止去产能力度过大导致消费物价负增长形成通缩;房地产销售出现有回暖迹象,房地产去库存任重道远,能否带动房地产投资回升仍有待观察;总体上经济增长仍有下行压力。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的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极大挑战,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财政支出仍需加大力度。

    ●综合各方面分析,预计2015年四季度GDP增长6.9%,消费物价增长1.5%。2015年全年经济增长6.9%,消费物价增长1.4%左右。预计2016年经济增速下滑探底企稳,全年经济增长有望实现6.7%左右增幅,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增长10.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8%左右。出口同比增长1.6%左右,进口同比下降-0.8%左右。PPI全年同比下降1.8%左右,较2015年下降幅度减小,CPI全年增长1.3%左右,略低于今年。M2同比增速在12.8%左右,信贷同比增长14.3%。

    全球经济形势总体判断:

    今年深度调整 明年缓慢复苏

    2015年,全球经济呈现深度调整。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总体复苏态势不稳,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势头明显,但欧元区和日本经济仍未摆脱经济困境;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呈现明显的分化格局,在金砖国家中,中国、印度经济仍保持在7%的经济增速,但俄罗斯、巴西两国经济陷入衰退,南非经济增速也陷入低谷。

    全球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导致了全球货币政策的分化。2015年12月17日,美联储如期宣布提高联邦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0.25-0.50区间,这意味着美联储结束了长达7年的零利率政策,长达半年的首次加息预期终于兑现。针对美联储加息,越南、挪威、印尼、菲律宾均按兵不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巴林等石油出口国、与美国经济周期一致的墨西哥和汇率盯美元的香港均以加息应对。

    2015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给原材料进口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带来了下行压力,传导到消费者价格CPI领域,导致消费物价低迷。根据IMF的预测,发达国家通货紧缩压力明显,预计2015年发达国家CPI增速为0.3%,新兴市场国家CPI增速为5.6%。预计2016年发达国家CPI上涨1.2%,而新兴市场国家CPI上涨5.1%。

    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以及全球货币政策的分化造成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明显。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回流欧美发达国家的趋势明显,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持续贬值,俄罗斯、巴西等国的通胀率居高不下。

    受需求疲软、汇率波动以及全球产业链条与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2015年全球贸易出现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降幅,上半年七国集团(G7)和金砖国家货物贸易总额同比下降了10.9%。

    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有望继续缓慢复苏,但是面临的下行风险在增加。在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差异化导致货币政策的分化,美元在首次加息后进入缓慢加息通道,英国央行预计将迎来10年来首次加息,而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仍有扩大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由此带来国际资本的流动和外汇市场的乱局还将继续困扰全球经济金融的稳定。在新兴市场地区,经济增速下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以及国际资本外流引发了政治与经济上的不确定性和金融市场的动荡。

    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回顾:

    经济增长实现软着陆

    结构性通缩应受重视

    2015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减速,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改革深化,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为“十三五”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增长平稳减速

    成功实现软着陆

    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典型特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面临需求放缓、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压力。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分别同比增长7.0%、7.0%和6.9%,预计四季度当季GDP同比增长6.9%,全年增长6.9%,比去年下跌0.4个百分点。2015年经济增长成功实现软着陆。

    1、工业和服务业走势分化,产业结构有所调整。

    前三季度,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低增速,但服务业增速加快。前三季度我国第二产业同比增长6%,其中工业同比增长5.9%,较去年同期减缓 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8.4%,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2%,比10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11月份制造业同比增长7.2%,已从底部初现回升态势。非制造业继续保持平稳扩张态势,对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1.4%,比第二产业占比高10.9个百分点。

    2015年1-11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部分指标出现回暖迹象,但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是国有企业利润同比降幅收窄。二是地方国有企业利润连续四月出现同比下降,降幅逐渐加大。三是钢铁、煤炭和有色行业继续亏损。

    2、消费增速放缓,四季度略有回升。

    1-1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同比增长10.6%,较去年同期放缓了 1.4个百分点。消费在三大需求中相对稳定,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下滑,四季度投资小幅回升,房地产投资仍负增长。

    投资增速下滑幅度较大。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与1-10份增幅持平,较去年同期放缓了 5.6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仅1.3%,较去年同期放缓了10.6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1-11月同比增长8.4%,较去年同期放缓 5.1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1-11份同比增长11.0%,较去年同期放缓6.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1-11月同比增长18.0%,较去年同期放缓2.8个百分点。从当月增速来看,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回升,房地产投资仍是负增长。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从9月份的低点6.8%回升至10.8%,但房地产投资连续四个月负增长,11月份跌幅扩大至5.1%。

    4、进出口增速下降,贸易顺差增加,出口市场份额上升。

    1-11月我国累计实现出口同比下降3%;进口同比下降15.1%; 1-11月累计实现贸易顺差5391亿美元,同比增长61.8%。贸易顺差增加的原因是进口的大幅减少,而非出口的增加,呈现出明显的需求衰退型顺差特征。

    从中国进出口占世界贸易的份额来看,2014年中国出口占比平均值为12.9%,2015年1-8月中国出口占比平均值上升至14.5%,这表明中国出口份额并未下降。同期进口占比平均值分别为8.5%和8.7%,基本平稳,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对世界贸易需求并未产生相对的紧缩作用。

    生产部门物价低迷

    成功避免消费领域通货紧缩

    2015年面临较大物价下行压力,成功避免消费领域的通货紧缩。预计全年CPI同比增长1.4%,PPI 同比下降5.2%。

    虽然以CPI指标来衡量,暂时还不能判定中国已经陷入全面通货紧缩状态,但是因中国消费占GDP比重低,投资和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远高于发达国家,仅仅以CPI来衡量物价变化并不全面。

    PPI连续3年多负增长,对投资和生产部门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紧缩作用。抛开判定通缩的概念和标准之争,结合中国特殊的经济结构,我们认为当前结构性通缩比较严重,有可能进一步蔓延恶化,对此仍应给予重视。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创新创业提供新动力

    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已告别高增长、高投资、高投入时代,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创新创业提供新动力。

    一是消费、投资结构优化。

    经济下行过程中,居民收入快于GDP增长、就业稳定、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消费发挥了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前三季度累计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去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

    二是二三产业的结构优化。

    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4%,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比重高1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1%,比全部投资增速高5.8个百分点。服务业内部出现转型,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2.6%,比全部服务业投资快11.4个百分点。

    三是居民收入增长较为稳定,就业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9.2%,实际增长7.7%,分别高于GDP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2.6和0.8个百分点;累计新增就业达到1066万人,提前完成全年就业目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9.5%,实际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8.4%,实际增长6.8%。

    四是创新创业提供增长新动力。

    高技术产业、网上商品零售、快递业务、手机上网流量、新能源汽车产量、智能电视等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产品生产快速增长。商务便利化措施激发市场活力。今年以来,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2万户。1-10月份,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2%,好于同期整体工业企业利润形势。

    灵活运用货币金融政策

    成功抵御金融风险

    经济增长减速,股市、房地产、债市、汇市等潜在金融风险隐患增大,但中央政府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政策,成功抵御了金融风险。

    一是稳定股市。

    受多重因素影响,2015年中国股市大幅波动。今年8月中旬股市暴跌后,推出各种救市措施,股市恢复了稳定增长。截至2015年12月25日,上证综指较年初上涨12.16%,涨幅高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高于泰国、越南、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亚洲国家。

    二是稳定房市。

    为应对房地产销售压力,2015年中央出台了包括降息、降低首付比例、公积金政策调整等一系列房地产优惠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销售,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房价环比上涨城市增加,涨幅有所扩大。11月份全国 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分别为33个和40个,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涨幅均扩大;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由降转平,二手住宅价格环比持平。

    三是稳定汇市。

    2015年人民币面临较大贬值压力,资本流出压力加大。自2014年下半年后,中国外汇储备开始转入下降通道,并延续至今。为减缓资本外流压力,8月11日实施汇率改革,人民币在可控制范围内对美元贬值。截至2015年12月25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较8月10日贬值4.3%。

    四是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有序推进。

    3月26日,央行发布公告简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管理流程;4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6月2日,央行发布《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并正式实施;7月21日,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8月11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市场化决定机制出台;9月15日,央行改革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由时点法改为平均法考核;9月30日,央行开放境外机构参与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10月23日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利率管制完全放开;11月20日央行下调分支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走廊初步成型;11月30日,人民币成功加入SDR,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推进。

    财政政策加力增效

    促进经济增长

    今年以来,财政政策积极转变调控思路,创新方法手段,在稳定总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从供给侧完善宏观调控措施和手段,切实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

    一是发挥政府投资稳增长调结构作用。

    中央财政继续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加快一般预算支出进度,继续大力推进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收费公路、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营,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支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投入力度;优化水利专项资金支出结构等;支持产业升级和中小企业发展,中央财政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加快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注重创新投入方式,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二是稳步发行地方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中央财政今年落实稳步发行地方债的工作,并适度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继续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同时,中央财政还在今年发行了专项支持投资项目的债券。发行60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增加7000亿元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额度,用于支持2015年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项目及在建项目建设。下达3.2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主要用于偿还2015年到期债务。

    2016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增长新动力显现

    增速下滑探底

    2015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总体上看,经济增长仍有下行压力,但随着增长新动力的不断显现,有望探底企稳。

    五大发展理念为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指引

    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布“十三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了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供给侧改革的根本落脚点,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五大理念的指引下,政府将在区域、产业、 国企、财税、金融、民生等领域推出一批力度大、接地气的改革方案。

    明年经济工作总基调仍是稳中求进

    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总的定调仍是“稳中求进”,“稳”就是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就是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创造新供给和新需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由于房地产投资仍难以显著回升,明年国内需求仍面临较大下降压力,而全球多数经济体复苏缓慢也制约外需,加上金融行业在今年高基数影响下也会放缓,明年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适当小幅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可能更为合理。这意味着经济工作目标虽然可能小幅下调,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点底线是6.5%,2016年增长目标可能设置为6.7%。

    五大任务指明周期性调整的工作重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前四大任务直指经济下行阶段周期性调整的艰巨任务。去产能是指传统产业尤其是重资产、周期性行业的去过剩产能。去库存对应去房地产库存;去杠杆对应降低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控制金融风险;降成本主要通过降低税费和调整能源价格实现,补短板主要是补齐民生、产品、产业方面的短板,强化扶贫、产品和产业升级、农业等领域工作。去产能有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但短期可能使得过剩行业投资继续大幅放缓,并导致企业融资需求继续大幅收缩。

    加快产能出清可能带来失业增加和居民收入增长放缓,使得经济面临较大的通缩风险。正是基于这些考虑,会议强调“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这意味着过剩产能去化会相对循序渐进地进行,供给侧将是缓慢的产能出清。

    财政政策加力发挥托底作用

    为维持相对较高经济增长,政府稳增长力度或加大,尤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一是“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这可能意味着财政支出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力度超出想象的可能性较低。二是“实行减税政策”,而减税属于供给侧改革的措施,着重于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三是“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弥补财政减收。2015年共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预计明年财政赤字规模增加至2万亿左右,赤字率可能达到2.76%,赤字净增量增加3800亿元左右。上述减税增支措施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总体来看财政手段仍是托底经济的政策,经济真正意义上走出低谷不是靠中央财政加杠杆,而是靠企业加杠杆,中国要重回企业加杠杆仍需先完成过剩行业和地方政府去杠杆过程。

    货币政策仍将在稳健的基调下保持适度宽松

    一是社会总需求仍然偏弱,需要在需求侧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二是配合供给侧改革,为实体经济提供适宜的流动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三是配合结构性财政政策,为各项财政专项债券、地方政府债务、国债发行提供有利的利率环境,同时降低存量债务的压力。四是美联储加息后为应对资本外流,人民币温和贬值。预计2016年一次降息,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4%左右。

    2016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综合前述分析,2015年四季度工业生产、投资小幅回升,消费增长基本平稳。2016年宏观经济走势仍受去产能、去泡沫和清理债务等因素影响,企业库存可能见底回升;物价方面须防止去产能力度过大导致消费物价负增长形成通缩;房地产销售出现有回暖迹象,房地产去库存任重道远,能否带动房地产投资回升仍有待观察;总体上经济增长仍有下行压力。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的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极大挑战,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财政支出仍需加大力度。

    假设2016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震荡不至于产生系统性风险,基准预测基于以下基准假设:(1)美元波动。因美国经济复苏走在发达国家前列,美元汇率波动与美国经济与欧洲、日本和其他地区经济复苏的相对速度密切相关,但美元过于强势也不利于美国经济发展,我们假设美元指数在90到100之间波动。(2)美国加息。未来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可能慢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加息周期。假设2016年加息两次0.25%。(3)油价维持相对低位。原油价格回落至40美元/桶左右,我们假设2016年纽约原油价格维持在45美元/桶左右。(4)根据美联储公布的美联储理事会成员和联邦储备银行行长12月份的点阵图预测报告,假设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2.4%,根据IMF10月份《世界经济展望》预测值,假设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分别增1.6%和1.0%。

    国内政策变量基于以下假设:(1)一次降息,三次降低准备金。未来根据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化情况、金融市场条件和国际经济环境,降息空间较小,仍有可能继续降准。假设2016年降息一次,降准三次。(2)人民币兑美元贬值4%,保持在6.73元/美元左右。(3)财政赤字规模增加至2万亿元左右,赤字率可能达到2.76%,赤字净增量增加3800亿元左右。

    在上述基准假设下,综合以上各方面分析,预计2015年四季度GDP增长6.9%,消费物价增长1.5%。2015年全年经济增长6.9%,消费物价增长1.4%左右。预计2016年经济增长探底企稳,全年经济增长有望实现6.7%左右增幅,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增长10.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8%左右。出口同比增长1.6%左右,进口同比下降-0.8%左右。PPI全年同比下降1.8%左右,较2015年下降幅度减小,CPI全年增长1.3%左右,略低于今年。M2同比增速在12.8%左右,信贷同比增长14.3%。

    总体上,2016年在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仍需要宏观政策在需求侧继续给予适度支持,着力防止供给侧改革对短期经济增长的下拉影响,防范经济金融风险,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


    [责任编辑:GC05]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