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热点| 正文内容

    水泥产业为何率先复苏?

    2013年全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增速略有放缓,尽管处于小幅波动范围,但仍引发了人们对于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在水泥界,由于曾有水泥产量进入低速增长期的舆论,加上产能过剩的压力,更是一度不被看好。

    然而2月21日工信部网站公布的2013年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3年全年水泥产量24.1亿吨,同比增长9.6%,产销率97.7%,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利润率7.9%,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65.5亿元,同比增长16.4%,大大好于人们的预期。

    水泥企业效益开始复苏,产业整体的经济运行状态明显优于同属周期性、产能过剩行业的钢铁、煤炭等产业。

    一、2013年水泥产业经济运行超预期原因分析

    2013年水泥产量24.1亿吨,同比增长9.6%,从产销量的角度来说又重复5年计划3年完成的历史。在此,笔者仅从两方面探讨水泥产业经济运行超预期的动力所在。

    一是在GDP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水泥产量逆势同比增长9.6%,其原因何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指明的是,对我国经济形势的两种相反意见必然衍生出对水泥产业前景的两种不同意见,而在承认中国经济仍处在快速发展的人群中,也有部分人认为水泥已经进入了低速发展期,如果从这些角度看上述问题是很难找到答案的。

    水泥不易贮存的特性,使得全国年产量接近于需求量(进出口的比例很小)。在水泥产量和GDP关系中,是通过投资需求这个纽带来联接的。201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19.2%,比2012年仅下降0.1个百分点。在固定资产投资基数增大了近20%的情况下仍然保存持与2012年同等水平的实际增长率,直接拉动了水泥需求,因此水泥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就理所当然了,归根到底是需求的支撑。

    二是过剩产能的压力这么大,水泥产业的经济效益怎么会向好的方面转化呢?这需要在供需两方面的变化上找原因。尽管各个地区市场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工业化、城镇化对水泥的需求仍然比较强劲,而政府对产能过剩加强干预和市场调节双双发生作用,使新增产能逐步减少,2011、2012和2013年水泥投资连续负增长,从而使供给增长减弱、供需关系向好的方向转化。

    二、产能过剩的历史回顾

    在近代中国水泥发展史上,出现过两次范围和影响都比较大的产能过剩事件,不仅引发了业内外的关注,而且都上榜了国务院抑制产能过剩的红头文件。

    1.2003年出现的产能过剩和103号文

    背景:一些地区和企业受利益驱动,不顾市场、资源等外部条件,违反规定大规模新建和扩建水泥项目,出现了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违法生产现象。当时,水泥总量中有75%以上是立窖等落后工艺生产的,少数地区又出现已淘汰的小水泥“死灰复燃”等现象。

    分析:在建项目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预期需求,必将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市场无序竞争、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甚至造成金融风险和经济社会其他方面的隐患。

    200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3]103号文转发了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以遏制这些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势头。

    2.2009年以来的产能过剩和38号文

    背景: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进展不够快,各地区、各行业也不平衡。经过几年过快的发展,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4万亿”投资的刺激,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有的甚至还在加剧。

    分析:对于部分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如不及时加以调控和引导,任其发展,市场恶性竞争难以避免,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并将导致企业倒闭或开工不足、人员下岗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国家扩大内需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效果和来之不易的企稳向好的形势,而且将错失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市场形势推动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

    2009年9月,国务院以国发[2009]38号文批转了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加快推动结构调整,坚决抑制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新兴产业有序发展。

    3.两次水泥产能过剩的异同点

    2009年以来的水泥产能过剩犹如2003年产能过剩的又一次论回。纵观两次产能过剩产生的全过程,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十分相似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趋势:由于经济发展使需求增长;产业效益提高从而刺激投资;信息缺失情况下利益驱动出现投资过热;出现产能过剩促使政府干预,同时水泥价格回落、效益下降;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作用显现,水泥投资呈现负增长;随着需求的逐年增长过剩产能不断被消化,水泥价格触底回升、效益改善。

    2003年的产能过剩使水泥价格从2004年年初的峰值下跌到2005年年中的谷底,历时一年半,又经过约一年半的时间,到2006年年底,价格恢复正常。2009年的产能过剩使水泥价格从2011年年初的峰值下跌到2012年8月的谷底,历时一年8个月,又经过约近一年的时间小幅震荡筑底,现已出现回升势头。由于出现2010年4季度一些地区为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大幅限电造成的水泥价格大幅上涨,使两次产能过剩出现的价格波动幅度和周期长度有一定差异,但发展趋势不离其宗。

    三、2013~2014年水泥经济运行预判

    对于水泥产业经济运行近期的走向,要考虑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状况,尤其是产能过剩的影响,分析供需变化趋势来进行预判。除此之外,2013年和2005年同处于产能过剩周期的末端,2005年水泥的经济运行轨迹或许对今年形势的判断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2013年和2005年水泥市场形势的比较

    目前水泥产业的状况相比2005年已有很大改观。首先,水泥产业的总规模发生了根本的改变,2005年水泥产量10.6亿吨,而今年水泥产量24.1亿吨,增加一倍多。在产业结构方面,2005年立窑产量占总产量比重在75%以上,而如今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高达95%左右,立窑的淘汰和新型干法生产线规模的提高使水泥生产线单线的平均规模大幅度上升。一批大型产业集团快速成长,控制区域市场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2013年宏观经济环境也与2005年迥然不同,2005年GDP总量为18.32万亿,当年增速10.4%,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8.88万亿, 当年增速为26.0%。而2013年GDP增速7.7%,GDP总量是2005年的3倍多,经济总量已快速扩大,而发展速度相应调低。

    尽管如此,2013年水泥经济运行的走势与2005年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二者第一季度都沦为产能过剩以来利润总额最低的一个季度(2005年一季度全行业亏损、2013年一季度利润总额37.1亿元);二者都在年中出现价格谷底;二者(2013年情况迄今为止)均按季度呈现效益逐渐上升态势。那么,2013年之后水泥产业的发展与2005年以后的发展会否有相近之处?

    2.2014年展望

    瞻望2014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无减。2013年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为2014年经济运行和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但经济减速、房价波动、产能过剩、金融乱象、地方债偏高等各种风险和挑战依存。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改革任务重大而艰巨,将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并提出经济工作六大任务,包括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预计2014年经济发展速度会稳中趋缓,GDP增速为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在19%左右的水平。稳增长政策将会以微调为主,呈现局部、温和刺激的特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宏观调控不会回到原来大规模刺激的老路上。

    从水泥产业运行情况来看,经过三年时间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新增产能的下降,产能过剩的压力逐步被消化,2014年不仅新增产能少,也具备上一轮产能过剩中2005年以后水泥产业复苏的条件,因此,笔者对对2014年水泥产业的经济运行保持有限乐观。但与2006、2007年经济近乎过热的高速发展不同,“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方针是适度降低增长速度,确保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保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对于产业复苏的力度和速度应持一定的谨慎。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水泥产量的平均复合增长率在7%~8%之间,2014年水泥产量达到25.9亿吨,增长7.5%左右。

    四、水泥为什么在周期性行业中率先复苏

    同是周期性产业,钢铁、煤炭尚未走出低谷的事实,使人置疑水泥复苏的基础。其实,研究和了解了水泥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你就会觉得水泥产业率先复苏是意料之中的事件了。

    首先,水泥是不宜存贮的产品,当年生产当年使用,不像钢铁、煤炭有企业库存、中间商库存和终端(用户端)库存。在产能过剩的初期,水泥市场上出现低价竞争并不得不减少产量时,钢铁等产品还在增加库存的过程中。从另一个角度讲,当钢铁、煤炭等产业出现低价竞争不得不减少产量时,产能过剩的程度会比水泥产业更为严重;而当经济上升、水泥过剩产能逐步被消化、产业开始复苏的时候,钢铁、煤炭产业去库存化的过程还没有结束,2013年的情况亦是如此。

    其二,我国水泥产业的市场99%在国内,水泥价格又低于国外市场,水泥产业基本未受到国外经济下滑而造成的市场萎缩和价格竞争的冲击。而钢铁产业由于国外市场的低靡造成出口的下降,使产能过剩的矛盾更为突出。煤炭由于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近两年净进口大幅增长,有消息披露:2012年净进口原煤2.8亿吨,同比上升34.5%,大大加剧了供大于求的矛盾。

    其三,水泥生产原料取自当地,产业发展不受制于原材料,而煤炭价格的下降又有利于水泥企业效益的提升。钢铁产业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达40%,运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国际被垄断的铁矿石市场的影响。

    其四,水泥产业技术结构调整基本完成,截至2013年上半年,新型干法工艺生产能力比例已达到93.4%,5000吨级以上的生产线占新型干法生产线的60%以上,技术的现代化和生产的规模化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企业效益显著提高,这无疑会加快产业复苏的步伐。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发展仍是首要任务。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水泥产业仍然会大有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GC01]
    打印 | 标签:产业,2014年,复苏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