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人物| 正文内容

    沈晓冬:水泥行业的技术创新绝无止境

    “未来水泥技术还要继续发展,主攻方向应该是替代燃料的使用及水泥装备的创新。”在第十四届国际水泥化学大会茶歇时,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沈晓冬。

    沈晓冬对国际水泥化学大会能够在中国召开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他看来,大会第一次在中国隆重召开,自然吸引了全世界水泥工业的瞩目:“本届大会中外参与人数众多,学术报告也多,这表明国际社会对我国水泥技术水平十分认可。”

    沈晓冬目前为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长期从事高性能水泥材料基础研究、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和无机新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等研究,在高胶凝性水泥熟料基础研究及制备工艺、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及水泥的绿色制造、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及高性能气凝胶新材料的研究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众多创新成果。而他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更是在无机非金属、高分子和复合材料等方面作出了大量研究。

    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近年来沈晓冬主持了多项企业重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关于好水泥是不是越细越好的问题,沈晓冬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他看来,对于水泥粉磨细度控制问题,需要站在混凝土应用的合理角度来评价,也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合理控制水泥细度,使水泥具有合理的颗粒级配,而不是越细越好。

    针对如何真正实现水泥行业的节能降耗问题,沈晓冬强调,不能以降低水泥混凝土质量和耐久性为代价。水泥企业无论采取什么节能降耗措施,都要以保证水泥混凝土质量和耐久性为前提。他认为,那种简单的以水泥单位产品计算能耗的办法不尽合理,是不科学的。他提出,应该考虑以水泥在单位混凝土(同等标号)中的能耗投入来考量其能耗问题。

    最后,沈晓冬还告诉记者,水泥行业的技术创新绝无止境。“我国水泥行业这几年在研发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我们不能停止技术创新的脚步,未来期待着我国水泥技术的研发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GC05]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