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企业| 正文内容

    《中国建材》杂志:大山中传来“海螺”声

    特殊的经纬度、特殊的海拔高度、特殊的地貌,造就了神奇的贵州。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对贵州的空气质量大加褒奖,并幽默地说贵州将来可以制作“空气罐头”。他说,贵州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优美、清洁的环境。贵州省原省委书记赵克志也曾言,贵州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人更是如此,都向往美好的生活环境。早就听闻水泥行业世界领先的“海螺”在贵州吹响了环保的号角,做了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甚至改变了周边千山鸟飞绝、万湖鱼踪灭的旧貌。为探寻海螺集团竞争力,揭示“海螺”力行环保的超前性与示范性,中国建材杂志社一行3人踏上飞往贵州的班机。

    贵州“海螺”初印象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连绵不断的青山望不到尽头,加上多云阴沉的天气,颇有中国山水画的韵味。这些在当地人眼中见怪不怪的景色,在记者看来却是那么的稀罕和惊喜,也渐渐将旅途的颠簸和疲惫抛到脑后。

    第二天清早,报道组奔赴此行的第一站: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遵义海螺成立于2009年1月,位于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镇,距遵义市区不足3公里,周边有遵崇高速、遵毕高速,还有多条国道、省道经过,有着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

    只能两车通行的县道并不宽敞,在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潘忠虹的指引下,一行人化身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前一秒还身处曲折的山路和茂密的山林,下一秒便豁然开朗,只见一座现代化的水泥厂矗立在前方。

    登上矿山,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整个厂区,还能远眺遵义市区。因为距离市区较近,厂区附近还住着不少人家。投建开始前,区政府就专门成立了“海螺”项目办公室,直到今天办公室依然存在,主要负责协调矿山、林地等周边的问题。得益于“海螺”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民众对企业也是非常支持。

    指着上山道路的方向,潘总回忆起当时的艰苦条件:“以前进出工厂的路非常难走,再加上时常遇到的拥堵,极大地影响了运输的顺畅。那时候公司就组织了28个人,全天24小时在几公里的路上值班,帮助维持交通秩序,主动出击,保证了道路畅通。”

    在贵州,很多企业都是自己负责修路来保证物流,“海螺”也是一样。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政府转变了观念,逐渐意识到支持企业就是支持自身的经济发展,便专门为公司修了一条路。现在,由政府出资修筑的第二条路预计8月份建成通车,届时将彻底解决物流问题,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遵义海螺拥有2条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第一条于2012年9月份建成投产。投建初期还有个小插曲,一条筹建中的高铁线路正好穿过厂区,把公司领导们的心揪了起来,好在经政府协调,高铁线路进行了重新规划,没有影响工程。

    第二条生产线于2013年11月份投产后,公司共拥有熟料产能360万吨/年,水泥产能440万吨/年,成为贵州省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之一。公司拥有1套1.8万kW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并投资1.2亿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800吨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可消纳遵义市北部地区三分之二的生活垃圾。该项目技术具有对垃圾适应性强、处理流程简洁、投资省、环保效果显著、资源综合利用程度高、对水泥窑无影响等显著特点,可以对二噁英进行高效处理,有效防止恶臭扩散,并能进行垃圾中污水无害化处理、固化稳定重金属,真正实现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这也是遵义市节能环保和创建国家级卫生模范城市的重点项目。

    从水泥巨头到环保卫士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对于目前贵州省严峻的垃圾围城形势来讲,无疑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好办法。

    时间倒转回几年前,2007年6月的一个清晨,黔南都匀地区突遭暴雨袭击,下午,一个垃圾填埋场遭到连续数个小时的山洪冲刷浸泡后突然坍塌,滚滚洪水伴着垃圾泥流冲垮了多栋建筑,造成下游河湖和水库的污染。

    除占用土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以及填埋产生的沼气容易引发爆炸和火灾外,在贵州进行垃圾填埋的弊端更为突出。贵州喀斯特地貌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连通,水体污染非常容易扩散,渗漏风险高,填埋场的渗滤液所造成的地下水污染难以治理。

    “海螺”于2008年开始了在贵州的发展,在遵义市、清镇市、贵定县三地同时建设3个大型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并配套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

    贵定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德新镇,距县城约5公里,距贵阳市、都匀市约70公里。公司成立于2008年9月,一期工程于2009年4月开工建设,一年后投产;二期工程于2012年2月开工建设,2013年5月建成。

    其实早在2010年,海螺集团自主研发的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垃圾项目就被列入贵州省“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扶持的高新科技项目。2011年12月,全国第二个、贵州省第一个的贵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开工,并于次年11月顺利运行,其检测结果远远优于国家标准和发达国家标准的要求,还取得了由贵州省环保厅核发的项目环保竣工验收批复。

    也许那次填埋场危机就是一个契机,之后,贵州省政府为探索一条符合省情、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垃圾处理方式积极奔走。贵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成功投运后,引起了国内外水泥企业和各界媒体的高度关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贵州省政府也决定在全省推行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并于2013年9月印发了《贵州省推行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实施方案》。

    漫步在宛如花园的厂区,耳畔是虫鸣鸟叫,身旁是凉风习习,不远处是绵亘不断、好似莲花朵朵的阳宝山。“山脚紧邻厂外的道路,那里以前是个洼地,厂区另一面则地势较高,在建厂之初,通过‘移山造陆’将厂区脚下变成了小片平地。”贵定海螺总经理郑役文是个慈眉善目的帅哥,提起这事儿,他自豪地笑了笑,露出浅浅的酒窝。

    在参观的过程中,郑总详细介绍了公司城市垃圾处理项目,并告诉记者,“以前很多人认为贵州地区不发达,垃圾处理项目就应该建在大城市,其实农村地区的污染更加严重,村民观念跟不上,随处乱扔的现象很普遍。我一直都喜欢打这样一个比方:往一杯净水中滴污水,想阻止它滴进去很容易,但污染之后再净化的难度就大得多。农村多毗邻水源地或者河流上游,由此可见,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也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远比在下游净化水更有意义。”

    跨越1200公里的姻缘

    不太熟悉“海螺”在贵州地区发展情况的读者可能会对“贵州海螺盘江”这个称呼有些好奇,也可能会把“盘江”单纯地理解为地名。其实不然。盘江集团,全称为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贵州省属国有大型企业、贵州省十大企业之一,在进行公司制改革前叫做盘江煤电(集团)有限公司。

    贵州以“西南煤海”著称,煤炭资源储量达497.28亿吨,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盘江”的发展正基于此。贵阳海螺总经理程如良说,“海螺”的先进理念和工艺,加上“盘江”的各方面资源,使双方合作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是强强联合的典范,得到了贵州省政府的高度认可。这跨越1200公里的合作,也拉近了贵州同安徽的距离。

    “海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贵州省淘汰水泥落后产能,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方针,进驻贵州,同盘江集团戮力合作,在优质的投资和市场环境中,通过自行建设、兼并重组等方式快速发展,先后在贵阳地区布点贵阳海螺、黔南地区布点贵定海螺、遵义地区布点遵义海螺、六盘水地区布点六枝海螺和水城海螺、黔南地区布点安龙海螺,以及在黔东南地区布点铜仁海螺,公司的股权结构大部分为两家集团各占50%。截至2015年6月,“海螺”在贵州区域已投产运行7家子公司、共计14条干法熟料生产线,历年累计生产熟料约4300万吨、生产水泥约4900万吨,历年累计销售水泥约5100万吨,累计实现销售收入约150亿元、累计实现利税约50亿元。其中3家子公司已在区域内形成4条日垃圾处理能力1300吨、1条日污泥处理能力50吨的生产线,还有1家公司的垃圾处理项目正处于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贵阳海螺盘江水泥公司位于贵阳西部的清镇市,由经济开发区进入,可以见到道路两旁店铺林立,很是热闹。据程总介绍,“海螺”的到来极大促进了开发区及周边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20公里外有一个电厂、一个铝厂,经常将他们不用的废渣胡乱倾倒,现在已经转化为我们的原料,其他废弃物也基本被我们给吃干榨尽了。”

    距离厂区不远有一片湖泊——红枫湖,被称为贵阳市的水缸,是贵阳的水源地之一,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过去,周边工厂的废物、垃圾都是成百万吨的堆放在附近,占用耕地不说,还污染水源。“海螺”充分发挥大企业的社会责任,自主运输、自主销毁,还红枫湖原本清洁秀丽的景色。

    查阅资料便可细数贵阳海螺的种种成就:总投资16亿元,一、二期熟料生产线分别于2010年6月和2012年4月竣工投产,配备的两套9兆瓦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也于同期投入运行,创下了贵州省同类型窑建设周期最短、发挥效益最快的记录……随着三期熟料生产线的全面竣工,贵阳海螺成为当前贵州省产能规模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和贵州省最大的水泥单一品牌。

    记录的创造并不是偶然,这一切都仰赖于“海螺”强大的管理体系。在集团总部高度集中的管控和指导下,子公司之间不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全集团一盘棋,围绕目标任务发自内心地工作。再通过定期对标,及时找差距补不足,利用其他优势公司的技术、人才来帮扶薄弱的公司,使指标更优、成本更低。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逐渐提升,在周边水泥企业同标号产品价格普遍低10~20元的情况下,用户依然十分认可质量稳定、波动小、适应性更好的“海螺”品牌。在2011年贵州省水泥生产企业的“质量对比提升”活动中,贵阳海螺荣获“标杆企业”称号,生产的水泥产品被评为贵州省名牌产品。

    在贵州,“海螺”各公司的建成投产,极大促进了省内水泥落后生产力的淘汰,缩短了贵州省水泥产业与东部地区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7年来,在贵州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公司均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目前已成为贵州省产能规模第二大的水泥企业集团,获得了水泥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城市垃圾处理项目建成,得到了贵州省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提升了“海螺”的社会影响。

    记者采访过程中,遇到不少工作近30年、从宁国厂白马厂铜陵厂走出来的“老海螺”,他们都说,追随“海螺”这一路既充实又精彩,是人生中一笔不可多得的无价财富,不论是生产经营方面,还是在安全环保上,都为自己是一名“海螺人”而深深地自豪。“海螺”的机制、管理令人敬畏,“海螺”的文化早已深入骨髓,成就了企业,也成就了每一名员工。


    [责任编辑:GC05]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