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产业| 正文内容

    蒋明麟:水泥行业要向健康可持续高端迈进

    近几年来,我国建材业长期、深层次积淀的一系列矛盾交织在一起,又与外部环境的制约相迭加,在行业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对于这些问题,怎么看?又怎么办?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当下,国家下决心抓住产能过剩、结构失调、无序竞争等关键问题,这对建材业进行结构性改革,全面、有效地提高建材业的质量和效益来说,又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从2013年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到今年的34号文《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水泥行业的去产能调结构问题一直都是政策重要发力点。应该如何看待水泥行业当前的微利?过剩产能形成的深层原因何在?控制水泥新增产能如何继续推动?未来水泥产业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带着以上问题,前不久,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参事蒋明麟。

      产能过剩下的行业微利

    孟宪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泥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在经济新常态下,结合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您如何分析和看待目前建材企业面临的困难和现状?

    蒋明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泥工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界瞩目,也得到了世人的公认。首先,目前我国水泥产量占据了世界水泥产量的50%~60%。从1985年至今,我国水泥产量已连续31年占据世界第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当时我国80%~90%水泥企业采用的是工艺相对落后的立窑,所以国际社会并不承认我国水泥产量世界第一的地位,但现在水泥企业全部都采用先进的悬浮预热窑外分解工艺,我国水泥产量世界第一的事实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其次,水泥产品质量和标准逐步提高。过去我们采用硬链标准,现在我们采用与国际接轨的ISO标准,与标准同步提升的还有水泥产品实物质量。可以说,我国水泥工艺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已从引进、消化吸收,逐步走向自行研发、制造、安装、运行管理的新阶段。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历史条件下,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经济增速从中高速向中速转变,制造业发展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行业内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为尖锐的,就是这几年一直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造成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在过去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的强刺激条件下,水泥生产需要满足市场峰值的需求,但现在这种强刺激正在逐步缓解,市场需求自然就减少了。另一个是企业盲目扩张,造成产能较大,市场供需失衡,供应能力很大,但需求量不足,外在表现就是价格不断下降。

    在当前产能过剩需求严重不足这个大背景下,水泥行业企业还能维持小的利润率,其实也是很不容易的。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能源价格的下降,特别是煤炭价格的大幅下跌,使行业生产成本下降很多。第二,装备的自动化水平提升抵消了一部分人工成本的过度增长。第三,管理水平的提升,包括成本管理、销售和配件管理等方面。现代化的企业必须有现代化的管理,比如质量管理系统、环境安全质量体系、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等。以上这些因素使我们的水泥行业目前还维持着微利,这也是长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锻造出的建材行业具有较强生命力和韧性的一种表现。

      利益诱惑带来投资冲动

    孟宪江:您在建材行业里工作很多年,对行业的事情知道得更清楚更明白,想请您从更加理性的角度帮助我们分析一下水泥行业的脉络以及导致出当下现状的历史成因?

    蒋明麟:梳理行业近年来的数据可以得到答案。我将其总结为三句话:市场有需求,利润有诱惑,投资有冲动。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即2006~2011年,我国水泥产量为75亿吨,产量年增长率为11.7%,但建国60年来,即1949~2010年,水泥总产量为180亿吨。这也就是说,“十一五”这5年的水泥生产量占前60年生产总量的40%。

    2010年我国水泥产量是18.7亿吨,人均消耗1.4亿吨。2011年在此基础上增加到了20.85亿吨,同比增速没有减下来,仍然是11%。此时的背景是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从2010年到2011年已经有所下降。虽然增速下降,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额仍然比上年分别增长23.8%、27.9%,所以水泥产量,也就是需求量还在增加。

    2011年水泥行业1020亿元的高额利润,成为历史最高点,让所有从业人员欢欣鼓舞。但事情要两面看,一件事情什么时候到了顶峰和极值,也就预示着危机紧接着就要来了。当时有色、钢铁等行业已经出现危机,相比之下,水泥行业就有点一枝独秀的感觉,这种现象再次推动了生产企业的投资冲动。

    其实2011年的时候,国家就发出了产能过剩的信号,提出限制新增、要求等量减量置换、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以控制水泥产能增速,但是在资本利润面前,投资是失去理智的,一些企业仍然通过各种途径增加自己的产能。

    2012年,水泥产量的增速虽然下降到5.74%,但这时的水泥产量基数更大了,全年水泥产量达到22.1亿吨,比2011年又多了1.15亿吨。当时的背景是,固定资产增速虽然下降但还是很高,2012年比2011年又增长了20.6%,房地产增长了16.2%。数据表明,这两个领域还对水泥有着较强的需求。2012年底的统计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水泥产销率都在97%、98%以上。虽然此时行业效益在下降,但因为投资惯性的作用,市场需求仍然存在。

    2013年,水泥产量达到24.3亿吨,比2012年净增2.2亿吨,同比猛增10%。201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比2012年增长19%,这个数据较上一年已有所下降。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水泥产量的基数已经越来越大了。

    2014年,国家虽然一直强调压减水泥产能,但产能却仍然在惯性增长,当年水泥产量24.8亿吨,比上一年净增5000万吨,增速降到了1.8%,这年的产量也就是行业的峰值。上一次行业的利润峰值出现在2011年。2014年行业利润仍然达到780.2亿元,依然是六大重化工业利润率排名比较靠前的行业。这里,我们除了看行业利润率,还要看另外一个数据,2014年水泥行业亏损面已达到25%。2013年就发现产能过剩,行业亏损面在扩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发2013年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就包括水泥行业的来由。

    今年年初的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水泥产量下降到了23.4亿吨,比上年净减少1.4亿吨,这也是1985年后,三十多年水泥产量的首次降低,同比下降4.9%。即便如此,全行业还有利润329.7亿元。在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中,水泥是唯一还有利润的产业。但必须看到,此时的数字背后其市场需求已经大大下降,329.7亿元的利润与2011年1020亿元的利润是不可比的。2015年利润同比下降60%,亏损面扩大到35%,扩大了10个百分点。此时,固定资产增速也在下降,名义增速只有10%。

    从以上数字分析可以看出,水泥行业与固定资产投资是紧密联系、相互对照的关系。以前,固定资产每增加1个百分点,水泥产量就比上年增加0.5%~0.6%。但是当基数很大以后,固定资产每增加1个百分点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就不一样了,不能再按照以前的基数进行比照,需要重新核算。另外,固定资产投资里面,基础投资、装备投资、厂房投资的比例也在调整,这个系数也要进行重新核算。而且随着钢结构应用规模的不断增大,对水泥的替代量也就越来越大,换算比例和方式的调整更有必要。

    总之,通过梳理以上数据,我们完全能够明白,水泥产能过剩不是一天形成的,不是说水泥企业想建厂就建了。造成当前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现状的原因归纳起来就是三句话:市场有需求,利润有诱惑,投资有冲动。

      从根子上禁止新增产能

    孟宪江:要改变目前行业产能过剩现状,您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最根本的出路在哪里?

    蒋明麟:在当前这种市场环境下,我们需要告诉大家千万别再冲动了,市场需求在逐步缓解,一定要从根子上禁止新增产能。

    过去一段时期内的水泥行业产能增加,主要是行业企业对长期经济增速的V型反转预期,以及对市场微利的投资冲动。当前,国家的政策是以强制手段严禁新增,这很有必要。但从根儿上讲,我们应该想办法把企业的投资冲动压制住,这就需要让企业家看到我国的经济不是V型反弹,而是长期呈L型的趋势。水泥业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一定要看到两个大趋势:第一个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将平稳过渡;第二个是产业要从中端向中高端迈进。

    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是基础作用,投资起关键作用,出口起支撑作用。以前水泥行业以投资拉动为主,现在投资不断下降,虽然目前市场对水泥的需求量还是很大,但增速会越来越缓,2014年24.8亿吨的产量峰值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水泥产量只会有所下降。以前市场有需求,企业受利润吸引不断扩大产能,但现在市场需求在逐步缓解,这个时期水泥企业再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扩大产能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大家务必要认清整体经济发展形势,让投资回归理性轨道,降低投资冲动。

    国际国内挑战增多,新旧矛盾交织,经济增长放缓,是当前经济环境的特点。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大家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拿出具有建设性的、针对性强的措施,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孟宪江:今年,国家在行业去产能方面出台的政策力度是空前的,同时还有不少配套措施来保证工作目标的完成和实现,各地也都在积极落实,行业企业也为去产能已拿出了多项办法和措施,您认为还有哪些应该注意的方面?

    蒋明麟:国家专门针对稳增长调结构、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出台了2014年41号和2016年34号文件,关于行业去产能,各方面谈得也非常多,水泥行业一定要按照文件精神认真落实,让政策起到应有的作用。

    从技术角度看,水泥业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掌握全套核心技术的重要行业之一,可以说,很多行业是借别人的米下自己的锅或别人的锅,而水泥行业是用自己的米下自己的锅、吃自己的饭。而且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新材料能从价格、性能、环保等各方面都优于水泥,这说明目前水泥还是不可替代的材料。

    在这方面,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在严禁新增产能的同时,必须不断推动水泥行业的技术进步,以保证我国水泥技术的先进性,这是我们行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所在。

    孟宪江:水泥行业错峰生产是缓解产能过剩矛盾很有效的办法,实施两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响应和推广。您对水泥错峰生产怎么看待,还有哪些建议?

    蒋明麟:我非常支持水泥错峰生产。错峰生产对水泥业来说并不是新鲜词,而是行业的传统。过去的水泥厂,夏季和冬季要停产检修,因为即便在夏季和冬季开足马力生产,水泥还是要堆在仓库里,仓库租借费用又很高,这样各方面费用就会比较高,直接拉高了成本。现在,是把这个停产检修的做法通过协议的方式作为行业消减产量的措施固化下来,非常好,下一步还应该巩固提高。这既有利于价格稳定,又有利于设备维护保养和工人带薪休假,对各方面都有益。

    为了推动和落实错峰生产,各级水泥行业协会都发出自律倡议。但这远远不够,要达到预想的效果,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一方面各地行业协会要千方百计,拿出因地制宜的办法,通过保证金、预交款等方式,加强合法的约束手段,维持市场上水泥产品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平衡;另一方面,水泥企业要严格自律。可能有些企业在利益面前不遵守规则,但是这些企业必须看到,在这方面看似你得益了,但整体利益受损,你的利益还是会失去的,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说,信誉丢了是很危险的,这其中考量的是企业和企业家的良心。

      水泥行业要向健康可持续高端迈进

    孟宪江:在对水泥产品的认识上,我们是否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人说,高性能水泥和高标号水泥有何区别,等等。您如何看待发展高性能水泥对于提高水泥性能、提升建筑物耐久性的作用?这是不是水泥企业可供选择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呢?

    蒋明麟: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就是我们需要的是高性能水泥,但绝对不是高标号水泥。标号只是水泥产品性能的一部分,并不代表水泥的全部。

    水泥是半成品,只有做成混凝土才能成为有实用价值的产品,最终还要进入到建筑物里去,满足建筑师、构筑师的需求和应用。因此,要提高钢筋混凝土性能,既要提高混凝土性能,也要提高钢材性能,不能说混凝土性能很好,而钢筋性能好不好无所谓,这样会造成合格的混凝土里面包裹着性能不好的钢材,最终结果就是建筑物的质量性能和寿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性能和寿命,钢材和混凝土不但要有一定的比例,而且二者的性能也一定要分别得到提高。

    提高建筑物性能和寿命耐久性需要全方位的提升。第一,要使用高性能混凝土,让高性能建筑反过来促进水泥产品性能的提升,使建筑耐受力更强。第二,混凝土是由水泥和砂石骨料组成的,建筑砂和建筑骨料质量也要相应地提高,这也是我们今后很大的一个增长点。大家知道,现在一些建筑物质量存在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不愿意采用合格的砂石骨料,致使建筑砂石骨料中存在很多杂质,更为可怕的是,因为河砂是稀缺物资,有的企业竟然用海砂替代河砂。这个做法非常危险,直接导致建筑物建成使用二三十年后就可能发生安全隐患。第三,建筑用钢材等级也要提高。只有多方面配合好,混凝土性能才能提高,否则单纯减少混凝土用量或者单一提高水泥标号,对建筑物提高质量没有任何意义。要改变当前建筑物“肥梁胖柱”的怪象,就要全面改进性能,不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的改进。

    另外,我们在理解高性能和高标号水泥时还存在一些误区。第一,我们说的高水泥性能包括很多方面,高标号只是代表着水泥的强度指标。除了强度,水泥作为生产混凝土的半成品,更需要从满足和提高混凝土性能的角度来评价水泥的各方面的性能。第二,复合水泥质量差是人们理解上的偏差。现在业内所说的掺入更多混合材和废料将导致水泥性能下降的情况,是由于执法不严造成的,并非标准本身有问题,这种执法不严的结果就造成了现在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第三,关于取消低标号水泥就能减少几亿吨水泥产量的说法,我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因为市场对于所需的混凝土和砂浆的用量是客观存在的,水泥的最终需求取决于配置各种混凝土和砂浆所需水泥的用量而定,还需要到实践中去验证才行。

    孟宪江:目前我国水泥装备工程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您如何看待我国水泥装备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的现状,以及核心技术装备进一步提升水平对于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蒋明麟:现在我国水泥工程项目在国际市场占有40%以上的份额。从数量上看是不小,但是细分一下,我们就能看出其中是有问题的。我们在国际工程中做EPC、EP很多。国外客户经常指定要求工程的自动化系统、主机设备使用国外品牌产品,所以在我们承包的EPC项目中核心装备有些不是我们的,而在竞争EPC项目时,总价又要报得很低,中标后再去购买国外昂贵的设备,我们的利润也就下来了,其实每个项目赚不了多少钱。这说明国外客户还是不相信我国的装备,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品牌革命不够,在国外消费者心中没有地位。

    当前我们正在推动一场品质革命,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会倒逼装备制造业升级,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虽然我们水泥装备已基本实现了自行研发和制造,但决不能沾沾自喜,因为水泥设备的性能和内在质量、耐久性和检修时的方便性还不过关,而这些并不是一个水泥行业就能够完成的,这与我国的工业基础,材料学、高分子化学、电子机械等学科息息相关。现在我们的水泥装备只是进了门槛,还要继续艰苦奋斗。

    孟宪江:作为行业里的老领导,站在历史和未来的角度,请您谈谈对水泥行业未来发展有哪些想法和建议,以及寄予什么样的期望?

    蒋明麟:我国制造怎样才能向高端迈进?首先是材料。其次是加工工艺。比如我们可以运用3D打印技术,将减量制造变为增量制造。然后是产品质量标准设置和执行。最后是检测手段,包括仪器设备等。除了这四个主要元素外,我们还要注意品牌建设、后期服务,在消费者心里建立口碑,这实际上是一种信任度。我国企业在精细化、专业化方面的功夫还不够,片面追求大而全,结果导致市场出现了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我们应该往精深、专一方向发展。

    向高端迈进是水泥行业未来发展的出路和方向。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要把过去水泥行业“两高一资”项目的形象改变过来,变成环保型、城乡环境清洁器的形象,多做节约资源替代工作,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面向未来,水泥工业也应该是整个建材工业,都要高度重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不久前,我到江苏常州考察发现,当地已经开始资源化利用了。政府出资建设产业园区,实施建筑垃圾的当地资源化利用。还有,上海市也在进行把垃圾运送到指定地区,开始试点资源化利用了。建筑垃圾处理相对比水泥厂处理生活垃圾简单,这些建筑垃圾有的变成制备混凝土和建材产品的骨料和细粉,可以进行循环利用,我感觉到,我们把建材工业变成循环经济的节点和环节,这是非常好的想法和做法,前景非常广阔。

    当下,最令人鼓舞的,就是贯彻执行《中国制造2025》,推进产业由中低端全面向中高端发展,建材行业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实力。我国水泥行业几十年一路走来,创造了辉煌,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但我坚信,面向未来,建材行业还可以大有作为,建材工业还会伴随着我国产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全面走向世界高端,赢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也会迎来无限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GC03]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