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区域报告| 正文内容

    广东水泥:第一经济大省的水泥“华尔兹”

    广东,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中,依托沿海、毗邻港澳等众多优势,经济最早起步,成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有着最雄厚的经济实力、便利的运输系统、庞大的水泥消费市场……

    相较于其他省份水泥发展热情,二十一世纪初至今的广东水泥工业更像是一曲沉缓的“华尔兹”,节奏不快,但步步有力到位——以大企业集团为引领,根据市场容量,不急不缓、有条不紊地推进新增产能,抬高市场进入门槛,保证水泥产业健康发展,而落后产能淘汰有序退出,避免造成市场大大起大落。当前广东水泥布局大框架已基本确定,但其中仍存在市场变数,这首华尔兹还在继续谱写…

    一、经济:改革开放前沿 我国第一经济大省

    广东,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拥有优越的沿海运输条件,同时毗邻港澳、侨胞众多,在改革开放中成为国家优惠政策的最大倾斜地: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其中三个在广东境内;1985年2月17日批准成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以深圳、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东部成了香港加工业的外迁地……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广东就已成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成为经济发达、具有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图1、2)——广东陆地面积仅占全国1.85%,贡献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1/7财税收入、1/4的外资总额、1/3外贸总额。2012年广东GDP总额57,068亿元,人均GDP 5.18万元/人,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4万元/人。然而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阵地,广东大规模基础设施开始的时间要早于其他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已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自1994年至今的绝大部分年份里,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低于全国水平,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19,308亿元,占GDP仅32%,低于全国40个百分点。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2008年底,国务院下发《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与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共称三大增长极,然而东西二翼及粤北山区仍然滞后。为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2011年,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实现“五年大变化”的指导意见》、《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旨在明确未来的经济定位,将广州、深圳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都市,珠三角城市群则将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引擎,同时加快发展以汕头、湛江为中心的粤东西两翼城镇群,形成沿海新的经济增长带。

    二、市场:有条不紊 稳步推进

    广东水泥工业起步并不晚,1929年广东西村士敏土厂开始建设,1932年投产,是省内第一家转窑水泥企业,水泥生产能力100万吨,全国排第四(唐山启新1889年、上海龙华1920年、南京中国1921年),首创的“五羊牌”水泥率先出口,并首批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

     

    l989年,珠江水泥在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投产,成套引进丹麦史密斯公司现代化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线,是我国第一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建立起来的4000 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并自有石灰石矿山、砂页岩矿山和专用码头。1993年4月由香港越秀、广州国际信托合资经营,成为国内中外合资的大型水泥生产企业。

    1992年,广东省云浮水泥厂2000 t/d 熟料线投产,年水泥生产能力100万吨。1998年香港长江基建集团青洲英坭(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广东省云浮水泥厂,组建合资公司广东广信青洲水泥有限公司,在广州、深圳及珠海配备散装水泥中转站。

    1994年,广东英德水泥厂与香港粤海建材合资组建了南华水泥,地处粤北石灰岩地区,是广东发展水泥工业的主要原料产地,拥有广东最大、品位最好的石灰石矿山,水陆运输方便,水泥年产量170万吨。 同年,广州市花都水泥新型干法带预热转窑也建成投产,生产能力为1200 t/d、年产40万吨熟料。

     

    然而与经济领先迅猛发展不协调的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广东新型干法水泥发展步伐并不快,2002年时任中国水泥协会会长的雷前治对广东水泥在推广新型干法水泥采取隔岸观火按兵不动的局面很是着急,他喊话:“你们再抱着枕头睡觉,等醒来就没有份了!”2003年广东新型干法水泥建设再度启动(表1、图3)。根据市场需求、资源分布、交通运输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广东省水泥工业规划以粤北(清远、韶关)建设3,000万吨生产基地、粤西(云浮、肇庆的山区)3,000万吨基地、粤东(梅州、惠州的山区)2,500万吨基地,三大基地为省内水泥发展重点,其中粤北基地是重中之重。

    有港资背景的本土企业亨达利在2003年投产5000t/d、2500 t/d线,吹响了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冲锋号;本地民营企业塔牌、光大在粤东梅州、惠州建线;央企中材在粤西云浮布局……2005年由香港越秀企业(集团)和德国海德堡共同投资组建的中外合资企业广州市越堡水泥有限公司建成投产,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生产规模为6000 t/d熟料、年产250万吨高标号水泥,华南地区单条生产线生产规模最大。面对着广东这个全国第一经济大省,这些企业集团在进入时都怀揣宏伟大略,然而自2004年8月海螺水泥在广东的第一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在英德落地开花,随后势如破竹的发展势头、稳扎稳打的区域布局策略,使这些企业在发展规模与速度上相形见拙。由此看到,企业的战略定位不一样,未来的结局就不一样,产业进步是由企业发展推动的。

    海螺在长三角一展锋芒之后,第二目标就是珠三角,其发展战略是做区域、上规模、重物流,在广东的目标市场直奔珠三角城市群,2004年第一条线在清远英德落户,2006年,在英德的4条线(含昌兴1条)和由其托管的昌兴英德龙山3条线全部投产,成为广东水泥工业发展领军企业;同年2006年台泥也随海螺脚步,在大陆英德2条6000 t/d 线投产,拉开进入华南市场的序幕,2007、2008年又分别投产1条6000 t/d生产线,广东最大水泥生产基地在英德落户。

    2006年集中投产使当年成为广东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投放最高年份,共投产14条线,熟料产能1,845万吨。然而新增产能急速增长,落后立窑并未迅速退出,地方主管部门很快就意识到产能和市场容量成长的匹配问题,及时调整新建产能速度,2007~2009年新增投产产能回落,每年只有两、三条线投产,产能分别为300~400多万吨。在这一轮的新型干法建设中,粤北地区步伐最快,很快形成熟料产能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水泥生产基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广东水泥产业格局,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确立了新型干法水泥在广东省的主导地位。

    2008年出台4万亿投资,众多省份建设火爆,在这轮疯狂的全国大建设中,很多地区包括水泥在内的产业,由于刺激政策或突发事件,政府缺少中长期规划,盲目招商引资,众多企业一窝蜂地涌入,成为引发产业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广东在经历此前连续几年的产能低位投产后,于2010年进入第二阶段新型干法水泥建设发展期,但他在这一轮的产能建设中与其他区域有着根本区别:

    一方面,以海螺、台泥、华润为首的大企业从战略角度出发,推进布局。华润水泥从广西布局转而直接进入广东,在肇庆封开建设大规模生产基地,2009年末开始陆续投产;海螺、台泥也继续发力,在粤北英德相继建设11条5000 t/d 规模以上生产线。另一方面,中材以及一些有实力的地方企业塔牌、光大、罗浮山、广英等根据自身特点跟进,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顺势而为、有序地退出,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结构调整,是市场发展的必然。

    目前广东已投产、在建生产线合计70条,熟料产能达到8,813万吨,其中5条线、600万吨熟料产能在2013年投产完成,另有4条生产线、620万吨熟料产能将在随后两年陆续投产。然而广东巨大的经济总量和并不算出色的石灰石资源禀赋形成了对比,已在建熟料产能的人均值845公斤/人(图4),是一个需要由外来输入的省份。目前水泥行业新线审批关死,若审批闸口放开,广东凭借人均熟料产能低于900公斤和落后产能淘汰量大是上线扩能首选区域,但考虑到广西熟料、水泥大量输入,广东在把握区域间差异和市场整体协调一直是做的很到位。

    三、企业集团:海螺、华润大手笔引导广东水泥工业建设

    广东与广西,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和深厚历史根基,两广水泥工业发展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广西为生产基地,广东为市场,大企业集团布局也贯穿两广。前三大企业集团海螺、华润、台泥的熟料产能占到了广东区域45%,并与广西布局互相依托、支持。这三大水泥集团雄踞广东区域内的两条水路,海螺、台泥重磅基地在北江隔岸相望,随着航道扩容,或将加大市场力量,华润肇庆封开生死决战,成功突破西江航道运输制约。

    海螺、台泥:英德重磅建设基地 北江扩容凸显优势

    海螺在华东市场上充分感受到了大兵团新式装备在市场上的绝对优势,和它商业上的老搭档昌兴携手开发华南第二战场(表2、图5、6),完全翻版其在华东区域战略布局模式──熟料基地(矿山)+粉磨站(城市群)。

    2004年在广东英德投产第一条线,紧接着在英德一地3年投产7条线(昌兴4条线托管于海螺); 2009年、2010年在清远另一基地清新区又连续投产2条5000 t/d线;期间在江门(目标市场中山、江门、珠海)、佛山(目标市场:广州、佛山、肇庆)配套建设粉磨站,在惠州(目标市场:深圳、东莞、惠州)与惠州罗浮山水泥合作,通过罗浮山作为水泥输出通道,将在清远的熟料基地通过这三大粉磨站转化为水泥分销到周边地区,打通珠三角市场,一举成为广东领军。

    珠三角得手后,海螺又开辟在广东第二区域市场,2007年在湛江建设320万吨粉磨站,与广西玉林熟料基地配套,2012年收购茂名大地,粉磨能力180万吨;2013年在阳江投产5000 t/d生产线,形成粤西区域市场布局。

    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变换,海螺意识到中转站的快速、灵活优势,实现三级跳,在中山、揭阳等地区建设中转站,拉近市场距离。海螺战略推进根本改变了广东水泥市场格局,奠定了广东水泥结构调整基础,推动了水泥产业升级。

    台泥对进入中国大陆水泥情有独钟,台湾已容不下董事长辜成允做水泥的胸怀,要来大陆大施手脚一展宏图。台泥稍滞后于海螺(表3、图7),2006~2008年一气投资30亿元,在一江之隔的北江对岸建设4条6000 t/d 线,可谓气吞山河,2009年又收购昌兴4条5000 t/d 生产线(仍由海螺托管)。

    海螺、台泥的英德基地是业内少有的重磅水泥生产大基地,当时考虑通过北江水路运输,因北江受季节影响,不能终年通航而且航运能力有限,后改用公路,公路由于地方加强治超管理,运输成本增加,最终采取水路、陆路并用。业内对英德建设大基地有不同看法,分歧意见在于,近年来受北江枯水限制,清远港运力严重不足,主要是由于北江航道水深不足,每逢枯水期(每年3个月以上)塞船现象严重,公路运输的环保和物流压力过大,而能源成本居高不下,国际石油不断创新高,致使物流成本节节攀高,大规模生产成本下降不能抵消物流成本上涨,内部环境改善难抵外部环境变化。

    为突破运输瓶颈,打开经济发展之口,广东将清远水利枢纽工程纳入“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和“新十项”工程之一,已于2009年10月开工,2012年完工。清远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船闸通航能力将计划从设计之初的500顿标准修改为1,000顿标准,二线船闸标准也会有所提升,这将大大改善海螺、台泥的运输能力。

    华润水泥:大手笔打通两广“生死线”

    华润水泥,这个貌似外行的水泥集团,却创造了水泥行业继长三角之后第二个经典的“两点一线”布局(表4、5,图8、9):将基地布在广西,市场落在珠三角,通过西江相连。

    2004年华润第一条线在广西贵港平南投产,去向却是直奔珠三角,而后至2007年,接连投了5条线,如鱼得水地进入了珠三角。华润正在为自己“眼光好、运道佳、人勤天酬”庆幸之时,老天爷却在此时发威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2007年下半年正值市场旺季来临,西江却遭遇季节性断流,水泥的保供遭遇挑战。这让华润深切地意识到如若不突破西江航道运输制肘,那么原本所谓“两点一线”布局可能就危在旦夕,广西布局或功亏一篑。

    那第二步生死战略步棋,到底应该怎么下?华润想到曾经落选的一个选址方案,在肇庆封开有座储量丰富的大型矿山,离码头40多公里,且中间多山区,如若建造皮带长廊,跨度长、起伏高、弯度大,此前海螺、华润、中材都考察过这个选址,最终都因山区运输距离过长、没有先例可依而放弃。华润遭遇西江季节性断水切肤之痛,感受最深,最明白封开建线是事关命悬一线的生死结——在封开建设大规模熟料基地,能够和广西贵港基地形成互补保供珠三角市场,若被海螺、中材拿去,广西华润就会全军覆没,华润痛下决心拿下肇庆封开。

    然而这么高难度的长廊没有成功经验借鉴,国内最长皮带廊在江苏嘉新,也只有16公里多,40多公里谁也没有“玩过”。华润水泥找到皮带长廊生产的世界顶级公司──法国雷伊,双方密切合作,建设起“亚洲第一长皮带廊”。2009年底第一条5000 t/d 线投产落户肇庆封开,对华润来说,肇庆封开基地是继打通从广西贵港沿西江至广东珠三角的水路通道后,在广东西江上建立的又一大型生产基地,直接把生产基地推进到广东境内,离珠三角市场运距更近,成为打通从广西贵港沿西江至广东珠三角的重要连接点。3,000吨船舶通航常年畅通无阻,对常年通航西江的水泥保供能力实现了双保险,确立了华润在两广乃至华南地区发展的里程碑;并在汕头配套建设200万吨粉磨站,试水江河联运,为进一步“走的更远”做好准备。此后华润于2010年、2011年在封开再投3条5000 t/d生产线,五线、六线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封开基地进一步夯实了华润沿西江黄金水道的地位,成功地复制了海螺在长三角的模式,这一模式是企业借自身实力投资巨额资金,将基地─物流─市场完美的结合,产能利用率发挥的淋漓尽致,是实现系统成本领先的重要保证。

    封开基地建成确立了华润在广东的地位,不战而胜,2009、2010年借势收购越堡、环球、阳春水泥,合计400万吨熟料产能,迅速进入了广州、惠州、阳江三地;2012在云浮罗定投产1条5000 t/d生产线;2013年10月,华润与广英在广州签署意向书,双方就华润水泥控股广英水泥、实现战略合作达成一致意向,华润一脚伸进了粤北地区;湛江5000 t/d 线若在2015年投产,华润的广东版图再度扩张,涉足广东全境(含粤东汕头粉磨站),成为省内规模最大的水泥企业集团。而商贸出身背景的华润水泥非常重视市场销售,在沿西江一线大力推进布点水泥中转站,减少了粉磨这一倒运环节,使销售触角更多、更快、更直接地对接市场。

    四、区域:格局分化 或存变数

    海螺、台泥在粤北建设大型生产基地,华润、中材在粤西沿西江布局,本土企业塔牌、光大在粤东搭台,形成广东三大水泥生产基地格局。此间,昌兴、越秀、环球被台泥、华润收入囊中,本地民营广英、新丰异军突起,南方水泥悄然进入。而西江的物流优势彰显,沿西江中转站的迅速发展成为亮点,物流成本的弹性空间充分体现。

    珠三角区:经济发达区

    珠三角地区(图10),含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佛山、珠海、中山、江门和肇庆,这9个城市又细分为中江珠(中山、江门、珠海)、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东惠(深圳、东莞、惠州)三个区。肇庆从市场角度属珠三角地区,从水泥生产基地角度属沿西江地区,具有双重身份。

    珠三角经济发达,是广东最大水泥消费市场,然而区域内环保要求高、土地紧缺,熟料生产线仅12条,熟料产能1,643万吨(表6),远远不能满足本地水泥需求,成为市场洼地。珠三角市场水泥有三个来源:珠三角1,650万吨,粤北3,300万吨,沿西江(肇庆、云浮)2,700万吨,这些地区熟料产能合计7,500万吨,70%在珠三角消费。

    如表7,2012年底,光大新建2条5000 t/d 线落子,熟料产能620万吨,成为珠三角熟料产能最大的水泥企业;2010年华润通过收购越秀与环球,拥有3条线熟料产能400万吨,直接进入市场核心区,与其沿西江的广东肇庆封开4条5000 t/d 线和广西贵港7条5000 t/d 线,合计14条线,形成近3,000万吨水泥能力围攻珠三角;塔牌2条5000 t/d 线布阵惠州,与粤东梅州基地策应,直击珠三角;江门实德金鹰新投5000 t/d线。

    华润市场意识敏锐,既有学习、复制能力,又有不拘一格创新能力。在封开突破禁区建设水泥生产基地,奠定其大规模生产、保供水泥的能力与市场地位,这种大规模基地如何快速地将水泥销售出去更需要本事。华润在两广发展模式是:战略领先、赢在市场,笔者认为其在两广的三步棋确立了如今市场地位:第一,确立两点(广西基地、广东市场)一线(西江物流)战略进入水泥业;第二,接受市场挑战,敢于吃螃蟹突破禁区,建设40多公里皮带长廊连接矿山和和码头,保证3,000吨船舶常年沿西江水道畅通无阻,奠定在两广市场地位;第三,华润除在东莞有200万吨粉磨站外,更重要的是沿西江通过自建和合作模式广布中转站,使销售触角更多、更快、更直接地进入市场。

    珠三角内已形成以大型粉磨站和上百家星罗棋布中转站并存的市场格局,成为水泥集散地,熟料主要来自周边,海螺、华润、台泥、中材等在这个区域都布有粉磨站(表8):

    华润汲取海螺在长三角“基地+粉磨站”经验,在两广因地制宜变通为“基地+中转站”模式,降低物流成本、更贴近市场,今年在珠海又收购了粉磨站和商混站。

    海螺复制长三角模式,通过在江门、佛山自建粉磨站,在惠州罗浮山水泥合作形成水泥出口通道,将在清远的熟料基地通过江门、佛山、惠州三个粉磨站将水泥分销到周边地区,并在中山、揭阳等地区建设中转站,拉近和市场距离。

    台泥为加快广西贵港生产基地熟料的周转,正加紧在广东东莞配套建设600万吨大型粉磨站和沿西江建设水泥中转站,水泥的市场配置正在向大型、便捷方向推进。

    除了大企业集团,地处惠州的罗浮山水泥不禁令人拍案叫绝。笔者曾认为独立粉磨站规模不宜过大(超过100万吨),否则市场好时拿不到熟料,市场差时卖不出货,两头遭挤压。但显然,罗浮山水泥突破了这一“禁区”。老板吴国强有其独到之处,旗下拥有5家200万吨粉磨站,为免受制于人,熟料主要来自粤北海螺、台泥、光大和其他厂家,把握住惠州这一地理位置,抢占先机,占据了多个“出口要道”,成为熟料、水泥集散地,东南西北,分销到惠州、广州、东莞、深圳,甚至远到汕尾、河源等地。同时狠抓内功,依靠产品质量、服务至上,与上下游建立良好关系,有钱大家一起赚的理念赢得了朋友,占有了市场。

    在调研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沿江中转站崛起,在深圳据说就有30几家中转站,在号称“中转一条街”的集散地,每年吞吐水泥八、九百万吨,所有品牌水泥在这里都可以拿到,一些具明锐洞察力的经销商,将骨料、沙子、水泥中转站沿码头建成一条龙水泥生产线,一辆辆水泥搅拌车川流不息地进出。中转站大大降低成本,减少水泥从生产到市场的中转环节,加快了资金流动性,提升了企业成本竞争力,这一商业模式正在市场竞争中愈发体现其优势,水泥企业进一步加大开发、挖掘它的潜能,小野田在深圳建有大型中转站,过去从日本进口水泥,现在主要做华润西江生意。地方政府为推动经济,正努力加大西江、北江通航能力,随着物流通道改善,水泥格局也在变化之中。

    粤北区:广东新型干法起源地

    粤北(图11),包括清远、韶关和河源,广东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是从粤北地区展开,已建成投产24条生产线,熟料产能3,300万吨(表9、10),占广东熟料产能37%,为广东水泥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其中78%的熟料产能集中在清远,韶关、河源经济发展滞后,在2012年加速发展,新丰越堡在韶关投产两条5000 t/d 线,而没有新型干法水泥的河源去年和今年也有两条线投产,这一地区密集的投产必然会引发市场变化。

    2004年海螺在清远英德投产第一条5000 t/d 线,揭开了进入华南地区开辟第二市场的序幕,成功地复制在华东地区的经验。2004~2006年两年多的时间内,海螺建设投产4条5000 t/d 线(其中昌兴持股25%),昌兴建成投产3条5000 t/d 线(由海螺托管);2006~2008年,台泥隔江在海螺对岸建起4条6000 t/d 线。

    2009年台泥将昌兴4条线收入囊中,继续由海螺托管。英德基地的建成,改变了水泥市场格局,推动了广东水泥工业的发展,此后,借鉴粤北基地建设经验,粤西、粤东基地相继建成,广东高起点、高水平的建设是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建设的楷模。

    今年10月末,一则消息引起关注,华润与广英在广州签署意向书,双方就华润水泥控股广英水泥、实现战略合作达成一致意向。广英,地方民营企业,3条线的规模1000 t/d、2000 t/d、5000 t/d,分别建于2003、2005、2011年,足见其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董事长张志坚在广东水泥是具有影响力的人物,邻居就是海螺双5000 t/d配置生产线,但张董从未服过输,能够和海螺过招才能表现广英的实力。广英在地方有很好的基础,华润通过控股广英一脚伸进粤北地区,也可看出华润要做实广东的决心。有位老总曾评价说要想赢得海螺的尊重,那你必须能够在市场上不输海螺,华润正在努力做到这一点,并有更大想法。

    近两年韶关、河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11年以来南方水泥先后收购韶关乐昌、中源水泥进入;有路桥建设背景的新丰越堡2012年在韶关新丰县投下两条高配置5000 t/d 线;河源市是新型干法水泥空白地区,2012、2013年底分别投产3200和5000 t/d 线,为后期带来遐想(见下文分析)。

    粤东:大企业集团沿海战略线的要地

    粤东(图11),含梅州、揭阳、潮州、汕头和汕尾,只有梅州产石灰石,拥有熟料基地,8条生产线,720万吨熟料产能,辐射周边地区(表11、12)。

     

    本土企业塔牌在梅州立窑起家,目前已形成三个生产基地,梅州基地、惠州基地和武平基地(福建),在战略布局上三个基地相互策应。梅州基地覆盖粤东大部分区域,先后建成投产2500 t/d、5000 t/d 线,一直是该地区产能规模最大企业,拥有良好品牌口碑;惠州基地水泥部分供给珠三角,部分供给粤东,御外攘内,是保护粤东市场的重要关口;福建武平基地直通粤东市场,并在福建、江西拥有市场一席之地。塔牌面对市场与竞争对手,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混凝土业务,在市场上有良好的信誉度。

    华润在汕头建成投产200万吨粉磨站,港口能够停靠万吨船舶,其在沿西江有大型熟料基地,在粤东沿江继续布点是其早晚的日程;海螺为扩大市场份额,也将市场向东推进,在中山、揭阳布中转站。

    除塔牌外,粤东熟料生产线都集中在梅州地区,除蕉岭龙腾(油坑建材和龙腾)有5000、1000 t/d线外,大多是2500 t/d 线,由于梅州独处一隅,市场一直不错,企业各居一方,随着大企业东进推移速度加快,梅州“伊甸园”还能持续多久?何去何从,企业各有打算。

    粤东华润水泥高管层前些日子集体亮相拜访塔牌或是信号,粤东若是纳入华润领地,华润将从广西通过广东直通福建,一路畅通,可见粤东对华润来说是相当重要。华润有多产业并购经验,下手狠、出手快、手笔大,在水泥业已有领教。2012年,华润调整市场策略,先是叫停扩张性收购,确立“内功到位,全产全销”,2013年销量两位数激增,目标如愿达到;外延性扩张重启,市场上再凸显强悍作风,连下福建福泥、广东广英两城,新拓疆土,拉近和市场竞争对手距离。

    沿西江区:华润打通两广通道

    沿西江(图12),是指广东境内沿西江流域、面向目标市场珠三角的生产基地──肇庆和云浮,广义上讲还应包括广西贵港。广东肇庆、云浮两市共计22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熟料产能2,688万吨(表13、14),是继粤北的第二大熟料生产基地,若加上广西贵港水泥,已超过粤北。

    沿西江肇庆、云浮,云集了央企中材、港企广信、本土民营企业亨达利、石井,华润受西江断流之困最晚进入,后又借封开规模、成本、物流之优势,成功地获取珠江、越堡、环球,一个企业成功发展的背后是战略、机遇和执行力各个因素的交错。

    华润在广西贵港竖起7条5000 t/d 线,目标市场指向珠三角,成为事实上的“广东市场水泥”。通过西江连接贵港生产基地和珠三角的“两点一线”战略,受到西江断流制肘,果断在肇庆封开翻山越岭架起40多公里皮带长廊,投产4条5000 t/d 线,在建2条(规划8~10条)。在此基础上通过沿江遍布中转站,更是直接进入市场,这一趋势已愈发为市场所接受。

    中材较华润进入要早,但行动迟缓一些,在云浮布有5条线,700万吨熟料产能,2011年年底在罗定投产5000 t/d 线各项指标占优,取得良好效益。据了解,中材有一个庞大计划,借鉴华润封开经验,在云浮建设大规模生产基地,和目前基地实现对接实现石灰石资源共享,若项目建成投产后,其效益或不低西江华润。由此看到产业升级与产能过剩的矛盾,一方面通过规模扩张,合理布局降低系统成本;另一方面,产能过剩,生产能力服役时期过短便遭出局,造成资金浪费。如何把握一个度,既不能一刀切又要避免一窝蜂,这确实是产业发展中需慎重研究的问题。

    亨达利水泥领头人何金秀,当年在广东带头发展新型干法,有着宏伟水泥发展目标,随着中材进入,亨达利联手中材共同打造云浮水泥业,放缓了继续扩张脚步;广信青州有港资李嘉诚背景,在云浮拥有最好矿山,1992年建成2000 t/d线,时隔21年在2013年建设投产5000 t/d 线;石井水泥原在广州,2006年迁址肇庆发展,先后建成2500、3000 t/d线,四会骏马、高要金刚距珠三角近在咫尺,有区位优势。

    粤西地区:华润、海螺斗智斗勇

    粤西(图13),含湛江、茂名和阳江,区域内仅4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熟料产能465万吨,华润、海螺两家产能占到80%以上(表15、16)。

    湛江,海螺320万吨粉磨能力,熟料主要来自广西玉林的北流和兴业,运输距离180公里;华润通过收购一家粉磨站,2005年扩建到60万吨,2008年达到100万吨,2013年增加到200万吨,熟料通过陆路广西陆川(160公里)、贵港(260公里)或铁路红水河(370公里)三地均可运入,根据市场情况取舍进入。

    茂名,海螺收购茂名大地粉磨能力180万吨,熟料来自广西北流;华润2012年在云浮罗定投产5000 t/ d线,离目标市场茂名运距200公里,和北流不相上下,一步到位直接运水泥;茂名石化胜利是老牌企业,今年将原老线改造成2500 t/d 线,石灰石来自阳江阳春,距离也在200公里。这三家企业各有千秋,运石头、熟料、水泥,成本一比高低。

    阳江,华润收购阳春水泥,2010年投产2500 t/d 线,海螺和华润一墙之隔建起5000 t/d 线,将于今年3季度投产,有规模和区位优势。

    粤西是成长中市场,前景看好。当前农村市场很火,大部分新建房是三、四层,五、六层也是常事,华润在粤西撒网遍布水泥销售网点。据了解,海螺、华润在粤西都有计划新建线,但在目前产能过剩背景下,暂且偃旗息鼓。粤西地区突显海螺、华润两家在市场上斗智斗勇,这一市场很难再有新军进入,通过粤西看到这个新市场是在大企业的区域布局下,在竞争中健康成长。

    四、思考:企业发展踏准市场节奏

    相较于其他地区水泥产业风风火火的节奏,广东这个经济走在最前列的大省,新型干法水泥建设却不急不躁,在把握市场容量、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增产能的节奏上做出有益探索,取得经验。

    广州水泥价格在2012年前一直高于全国水平,2011年P•O 42.5平均价格为444元/吨,是历史最高位年份。然而由于2011、2012年新增产能密集投放,新增熟料产能1,750万吨,2012年价格急速下跌,四季度旺季回归,2013年淡季再度下挫,一年间经历了两轮价格高落高企(图14):

    第一轮:受产能释放压力,2012年5月起价格不断下挫,8月跌至275元/吨;英德矿山突发炸药事件进行停产整顿,水泥供应不足,4季度旺季来临,价格垂直上升拉到410元/吨。

    第二轮:2013年淡季来临,由于年前停产恢复生产和新增产能投放,企业间为市场份额展开新一轮竞争,3月跌至295元/吨,持续两个月。5月市场转旺,市场方负面因素被消化,强势企业手握市场份额,逐步拉升价格,若考虑煤炭降价因素,当下价格已是近年高位。

    比较广州、北京、上海三个城市的水泥价格(图15),我们看到,广州的平均价格要高于北京、上海40元/吨之多,尽管广州也经历过市场低谷,但周期短、修复快。北京市场主导企业是冀东、金隅,上海市场主导企业是海螺、南方,广州市场主导企业是华润、海螺,三大市场可以说是全国市场风向标,广州为何能在市场上始终保持高价位?

    本报联席专家组近期连续发布广西、广东深度市场调研报告,通过对市场竞争格局的描述,可以看到两广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毫不逊色其他地区,只是在竞争中各个企业的定位、策略有所不同。华润、海螺在市场高位竞争中越发确定了两家市场地位,话语权越发权重,集中度不断提高,市场主控能力不断提升,坊间有句笑谈“老大老二干架,老三老四出局”,两广市场水泥竞争大戏印证了这一流传。从广东水泥市场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产业发展思路——依靠大企业,发展要适度,根据市场的容量有条不紊地推进新增产能投放,抬高市场进入门槛,这是保证水泥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避免造成市场大起大落。

    然而市场不能静止看待,而是在不断发展,近几年新增产能密集释放,必然引发市场变化。特别是粤北的韶关、河源和珠三角的惠州,这三地相关密切,或是最有遐想的区域,市场潜藏变局(图16)。

    这一区域从地理位置上相连,但缺乏领军企业(表17、18):

    区域内除光大外,规模都不够,光大产能在一地又显过于集中,2012年在惠州龙门新增2条5000 t/d 线,销售半径必然要画大,但韶关、河源新增产能压制了光大北上势头;

    塔牌在惠州有品牌优势,但2008年以后再未有大的动作;新丰越堡两条线装备配置水平高,地处韶关、河源、惠州之间,面向三个市场,但较对手区位优势并不明显;河源金源、和兴,单点新进入企业,如何借地区发展守住本地市场是当前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南方水泥通过收购韶关乐昌、中源进入广东,此前一直传言南方有意进入广东,但从现在的市场态势看,这应该是一步棋;华润通过收购惠州环球单刀进入惠州腹地;粤北英德熟料经惠州罗浮山输出水泥,以惠州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西向增城、广州,南下东莞、深圳,东至汕尾,北上韶关。

    此区域正处于市场变局之际,新老对手各有盘算。2011年以来区域内新增产能投放密集,至今已投放6条线,年内河源金源5000 t/d也将投产,在如此短时间的区域内投放7条线1,000万吨熟料产能,必将引发市场流向变化。该区域市场格局头绪纷多,旧的市场平衡已被打破,新的市场秩序还未建立,是广东省最不确定的区域。韶关、河源是经济成长区,还有发展空间,大(庆)广(州)铁路将经过韶关,未来市场空间可期。华润、海螺会不会继续挺进扩大市场份额;光大、塔牌如何坚守阵地伺机发力;罗浮山、新丰越堡是否有新举措;南方水泥有何打算…..,这么多的遐想需要时间、机会。

    从广东全区布局推进看,华润沿西江有大型熟料基地,沿江、沿海广布中转站,他在沿西江一线是否继续向东挺进,以实现将广东与福建对接?海螺如何改善粤北与珠三角的物流销售体系?粤东面对粤北、粤西快速强势发展如何应对?海螺、华润在粤西(湛江、茂名、阳江)的龙虎斗正在展开……广东的水泥故事还在延续,将会更加精彩,好戏还在后头。


    [责任编辑:GC01]
    打印 | 标签: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