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定调产能过剩行业提升集中度 削层级助推央企重组
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要求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这次会议还特别提及,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重组,提升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
与之呼应的是,就在同一天,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中央企业纵向调整加快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横向整合基本完成,同质化经营、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前央企结构调整就是要解决‘过长’、‘过宽’的问题,向主业集中才能做优做强。”
“四个一批”提高国资配置效率
7月26日,财政部公布今年上半年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国企收入、利润同比仍在继续下降。其中,今年1~6月份,中央企业营业总收入12.95万亿元,同比下降1.3%,实现利润7983.7亿元,同比下降9%。
在李锦看来,尽管今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央企业从去年的47家增加到今年50家,但是央企体量庞大并不意味着“强”和“优”,反而因为机构臃肿、业务庞杂、包袱沉重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
“横向看,目前100多家央企,法人单位达4万多家;纵向看,央企远不止‘四世同堂’,有30多家央企管理层级超过5级,有的甚至达到10级。机构分散,严重影响企业效率,还带来沉重的成本负担。”李锦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此次意见提出,要通过兼并重组、创新合作、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处置低效无效资产等途径,到2020年,使中央企业总体结构更趋合理,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显著提高,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跨国公司。
具体来看,意见明确了“四个一批”的重点工作,即在此前提出的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和清理退出一批基础上,增加了巩固加强一批。
巩固加强一批主要针对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要通信基础设施、重要江河流域控制性水利水电航电枢纽等领域的中央企业。要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巩固这些企业的安全保障功能。
创新发展一批则要求通过搭建重组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和国际化经营平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意见提出,鼓励优势产业集团与中央科研院所企业重组。
另外,重组整合一批和清理退出一批则主要针对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领域,集中资源形成合力,减少无序竞争和同质化经营,有效化解相关行业产能过剩,以及下大力气退出一批不具有发展优势的非主营业务。
李锦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要方面。既要做加法,就是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企业整体功能和效率,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要做减法,该退的退出来,有助于把资源和力量向关键领域、重要行业集中。”
国资委设国企结构调整基金
26日的政治局会议还要求,要采取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推进五大重点任务。其中,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
这次政治局会议提出,要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重组,提升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李锦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行业分散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我国钢铁煤炭企业数量太多,不仅导致产能过剩,还由于恶性竞争使整个行业生存困难。下半年这些行业可能会迎来较大规模的企业退出、转型和重组。”
2015年,央企数量从112家缩减至107家,而今年以来,央企重组节奏明显加快。7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彭华岗表示:“今年上半年,集团层面的重组步伐不断加快,5组10家中央企业重组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还有几组重组工作正在酝酿之中,中央企业户数年内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内。”
与此同时,对国企上市公司的重组整合也蓄势待发。记者统计,今年已有约60家国企上市公司发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其中包括16家央企公司,还有将近30家国企启动了大股东股权转让。
“眼下国企重组遵循着两大思路,一是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推手,力促优势企业之间的重组,其主要目的是做大规模,增强全球竞争力;二是以过剩产能行业为主的重组,其主要推手是供给侧改革,这种重组是以结构调整为主,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宝钢和武钢的重组是后一种情况的典型代表。”李锦说。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了解到,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也将是国务院国资委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将积极开展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工作,抓紧做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和“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的设立工作,优化调整国有资本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同时加大中央企业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