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独家| 正文内容

    台泥:中国大陆水泥发展之路

    台湾水泥(简称台泥)2006年在广东英德投下第一条6000t/d 线,开启在中国大陆水泥发展的进程。台泥没有海螺和中国建材的背景,也没有两家频频的大举动,但在2008年荣登前12位置后(2008年产能排第7),一直保前8。2016年尽管有几起空前大规模的整合,台泥仍能稳坐钓鱼台。有一个指标值得注意,台泥单线平均规模始终排位于第一。本文从多角度分析台泥的发展路径,供业内同行参考。

    一、产能规模二维扩张

    台泥在大陆的发展模式,和国内大多数企业集团的发展模式相似。以时间、区域为二维坐标,只是在把握时间的进度和区域选择有自己的特点:2008年,是台泥产能密集投放时期,正值4万亿投资前期,是巧合还是功课在先,这只有台泥董事长辜成允最清楚。但从辜董进入中国水泥市场后,在多次发表的演讲中,辜董表示:非常看好中国水泥的大市场。进入初期,在广东、广西连下两城,都是4×6000t/d 线生产基地,显示出辜董的"狠劲",如此大的手笔,查了一下资料,只有海螺。

    台泥熟料产能主要分布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华南建设期在2006~2009年,占到台泥产能的50%;西南建设期在2010~2014年,产能占到31%,两个地区构成台泥的主市场,其他地区是延伸或机会市场。


    点评:台泥在中国大陆的布局,正像辜董所言:是深耕细作,步步为营。这使台泥在战略布局上已和国内大企业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为承受市场的起伏埋下了伏笔。非常清楚地记得,辜董早在五、六年前表示:一个企业不能只会做市场上行期,更重要的是要会做市场下行期。企业的战略好坏在于,不是发展的战略,而是如何退出的战略。现在大家都看到,一些赫赫有名的企业,现在想退都很困难。

    二、适时新建、收购

    海螺以新建为主,中国建材以收购为主,走出各自成长、发展轨迹,成为中国水泥标杆性企业。拉法基、豪西姆是国际水泥大鳄,进入中国都是采取以收购为主。台泥在台湾是老大,来到大陆,左有海螺、中国建材等大企业集团,右有除西迈斯外的前6国际水泥巨无霸,都想在中国水泥大市场(中国水泥市场占全球水泥50%)一展手脚。


    台泥面对这些强劲对手,起步就同海螺、华润并肩挺进华南(广东、广西),都是大规模基地建设,台泥在设备选型上,放弃在台湾全套国外顶尖设备配置,而采用国内设备,和国内企业站在同一水平起跑线上,生产线完全采用新建方式,产能规模还大出一号,6000 t/d 线,在规模成本上欲一比高低。

    2006~2008年,4万亿前期,台泥在华南两广投下各投下4×6000t/d 线,为4万亿落地可谓做足充分准备,不让挣钱都难;2008年,在江苏收购句容嘉新6000 t/d 线,迈出收购第一单,收购了沿江好资产,直接连通海外市场。

    2009~2011年,收获季节,台泥华南两广基地发挥作用。根据市场变化,台泥决定两条腿走路,收购、新建并举,加快推进水泥的发展。

    2009年,收购昌兴旗下优质产能,是台泥发展中的重要举措。应该说,这是至今为止在国内收购中,最具规模、质量最好的资产,而且还得到"海螺外"的团队。规模扩大、区域扩张、团队增强,收购昌兴是一举三得,为台泥坐稳中国大陆市场锦上添花。

    2010年,进入西南,在重庆合川投下5000 t/d 线,开辟第二市场。其后,马不停蹄,在贵州、四川,收购、新建同步,迅速在西南占有一席之地,和昆钢、嘉华组建合资公司,在云南昆明、曲靖、保山布局。

    2012~,填平补齐,完成二线建设;补点收购,加强区域市场联动效应。

    点评:台泥在中国水泥市场表现有如下特征:

    1.      明确区域市场,布局主要在华南和西南,形成区域规模优势,华南排名第3;西南排名第6。

    2.      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发展策略:

    2008年,4万亿启动前期。新建为主;

    2009~2014年,市场高成长期。新建、收购并举。即使新建,也是在收购基础上新建,加强产能规模优势,形成区域联动。是存量上的增量,不是另起炉灶,完全新增。

    2015年,全国水泥产量负增长,调整策略,不再追求规模扩张。

    3.      以基地布局为主,大部分是双5000 t/d 线以上配置,在市场上升期,有规模成本优势。

    三、狠抓重点工程


    台泥生产基地都具规模优势,保供能力强,国家重点工程是其目标对象,期间,台泥水泥大量应用在铁路、公路、机场、地铁、水利、桥梁、大型建筑设施项目上。

    台泥英德厂、贵港厂、重庆厂、广安厂、凯里厂、安顺厂、港安厂、句容厂、福州厂,和这些项目做出贡献。

    1. 润扬长江大桥

    润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省镇江、扬州两市西侧,为中国第一大跨径的组合型桥梁,其建设过程中攻克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该桥全长为35.66公里,桥面平均宽31.5米(行车道宽30米),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该桥是当时国内工程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投资最大、技术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现代化特大型桥梁工程,是中国第一座刚柔相济的组合型桥梁。

    2. 泰州长江大桥


    位于江苏省的泰州市和镇江、常州市之间,东距江阴长江公路大桥57公里,西距润扬长江公路大桥66公里。泰州长江大桥位处于长江江苏江段的中部,直接连接着北京至上海、上海至西安和上海至成都等三条国家高速公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江苏省的高速公路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联络和辅助作用。工程全长62公里,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项目总投资93.7亿元,用了主跨2×1080米的三塔双跨钢箱梁悬索桥,系世界首创。

     3. 余凯高速公路

    起于余庆长湾,止于凯里鸭塘,全长88公里。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路基宽21.5米,该公路将连通沪昆、厦蓉两条国家高速公路。对沿线乃至黔东北、黔东南等地经济将起到带动作用。

     4. 温福铁路

    自浙江省温州市至福建省福州市,全长298.4公里,由铁道部、福建省和浙江省合资建设的国铁Ⅰ级的双线电气化铁路。途经浙江省的瑞安、平阳、苍南,福建省的福鼎、霞浦、福安、宁德、罗源、连江,区间规划设立11个火车站。

     5. 凯里黄平机场

    位于中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东坡农场,功能定位为贵州省旅游支线机场,主要服务对象为黔东南州居民和黔东南州旅游业。是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立项建设的4C级民用机场。凯里黄平机场的建成对于打破黔东南州交通瓶颈,促进当地经济腾飞有重要作用。

    结束语

    台泥2006年投下第一条线,经过10年耕耘,已在:

    中南:广东、广西、湖南

    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华东:江苏、福建

    东北:辽宁

    10个省市区布局,熟料产能名列全国第7。

    台泥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可圈可点,与政策与时俱进。从规模扩张可分为三个阶段:

    2006~2008年,同步海螺,完全新建,大规模生产线在广东英德、广西贵港建设4×6000 t/d 基地,生产线平均规模6000t/d,在规模上于海螺、华润比肩。2008年收购江苏句容嘉新5000t/d 生产线。

    2009~2011年,国家进入4万亿投资建设高潮,台泥一手闷头抓紧新建基地运行,调整在大陆的生产经营模式;另一方面改变规模扩张模式,转而以收购为主,收购昌兴、瑞安、港安3家港资背景企业,区域主要在四川、重庆、贵州和辽宁。

    同时,在收购基础上,台泥或是追加二线,或是收购后再建新线,江苏句容、重庆合川、四川广安、贵州安顺,这种收购后的新建加快了台泥在中国市场的推进速度。

    收购昌兴是台泥在中国发展水泥的重要里程碑事件。除了获取产能规模以外,重要的是得到一批富有生产管理经验的本土化队伍,为台泥坐稳中国大陆水泥业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2~2014年,水泥进入产能全面过剩期,台泥调整产能规模扩张速度,完成在贵州安顺、凯里和四川泸州的收购后新建建设;同时在湖南怀化、四川广安收购金大地、铁路两家企业,和已有的生产基地对接,加强区域联动。

    2015~2016年,水泥行业进入市场下行期,台泥调整在中国大陆发展策略,不再追求短期实现1亿吨熟料规模目标。目前在广东韶关是最后一条新建线。


    本文从台泥产能规模扩张和水泥市场应用两个方面描述了台泥的发展模式。台泥作为一家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如何能够在中国立足脚跟并做大规模,保持稳定,树立了一面标杆旗帜。

    台泥没有海螺、中国建材的大陆背景,也没有拉法基、豪西姆的国际经验,但确实在中国不仅做大了,而且迈入前列。

    台泥不同阶段的扩张,无论是在新建和收购都是一以贯之,新建、收购、收购后新建产能是三分天下。尤其是收购后新建,将收购、新建融于一身,做得最为积极。

    台泥的区域扩张非常有想法,区域布局都是有所考虑:区域、规模、联动是布局三要素。华南两广,西南和湖南,华东江苏、福建,虽然不是完全成功,但都是以三要素为原则。

    辽宁是唯一的一个孤点,但从这个点也可看出台泥布局的用心。辽宁昌庆是昌兴打包收购的一条线,原计划建设4条线,台泥收购后,按兵不动,没有在继续扩大产能。2012年后,北方地区受到市场下行剧烈冲击,辽宁首当其冲。至今只能"错峰生产"来缓解市场下行,企业都深陷其中,产业陷入低迷。而台泥在辽宁的产能仅占台泥产能的3.6%,应该说台泥在区域扩张非常成功,避免了区域周期困境。

    华南、西南是中国需求最好的市场,台泥在这两个区域的产能占台泥产能的81.37%,生产线平均规模5000t/d。

    可以说台泥在中国大陆的阶段规模扩张、区域布局都有独到之处,贴近市场、规避风险,与时俱进。台泥在市场和大企业齐头并进,处于市场竞争位置,但台泥尊重国内大企业,积极沟通,在竞争、竞合上做足了文章。


    [责任编辑:GC03]
    打印 | 标签:发展,台泥,大陆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