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宏观| 正文内容

    看多VS看空:中国经济增速预测雾霾重重

    近几天的北京再次深陷雾霾,N95的销量又涨了几成。道路上车速骤降,感觉稍不留神就会在某个路口出错,拐进了某条通往哈尔滨或者承德的不归路。这种情况下,要是大家都坚持觉得自己对路况最熟,你说往左,我说往右,那情况就更不好办了。

    现在看起来,对中国经济的判断似乎也陷入的同样的尴尬。诸多机构纷纷对中国未来经济作出预测,但结论却截然不同、针锋相对:

    最乐观:德银马骏 "冲上8.6%没问题"

    在所有这些预测中,最乐观的,莫过于德银。

    德银本月的最新报告预测——2014中国经济增速将会达到8.6%。

    目前仍是德银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的马骏给出的理由是:未来中国出口将增加;政府淘汰过剩产能政策将会带来过剩产能减少。

    对于外界普遍关注的政府债务问题,马骏乐观地表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改革动力远远强于其它新兴市场国家,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债务安全可控。

    他不认为地方政府债务改革会导致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出大幅下降,因此经济增长也就不会因为资本性支出大幅减少而下降。恰恰相反,由于发改委同意地方政府发债给在建项目融资,这使得2014年地方政府资本性支出很可能增长,甚至会加速增长。

    数据似乎支持马骏的这个说法,德银的报告显示,过去几个月,地方政府收入增速明显有所改善。

    近几个月来,马骏一直是频频出现在财经媒体的热门人物。节前,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而此前一向行事低调的马骏是这10人中唯一受邀的投行经济学家。

    而就在几天前,有财经媒体放出消息称马骏将入职央行,出任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这将使他成为央行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外聘人才之一。似乎完全有理由猜测,马骏的经济判断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

    总结德银的的整篇报告,看多未来中国经济的主要理由为以下几点:

    1.中国经济增长是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中最强的。

    2.自更换领导班子以来,中国政局更加稳定。

    3.近几周来,人民币不像其它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那样暴跌。

    4.中国正在实施最积极的结构化改革。

    "我们坚持自己的非共识观点,受强劲出口和去过剩产能的推动,中国今年经济增速将显著上升。"德银在报告上说。

    最悲观:法兴姚炜 "硬着陆风险大 可能跌到5%以下"

    与马骏截然不容,法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姚炜对中国经济的判断相当悲观。

    今天上午,姚甚至发出警告:中国政府去杠杆降低地方债规模,以求经济转型的工作使得中国经济陷入无序状态,这可能会导致增长比任何人设想中的更慢。

    法兴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最多仅为6.9%,如果发生硬着陆,增速可能跌至5%以下。

    而法兴的悲观的预测看起来也有理有据:

    “数据显示我们一直以来有关需要降温那些通过债务融资支撑投资的主张最终成为现实,因为这种投资将导致经济硬着陆。直到目前,中国投资者还存在一种意识:政府(尽管没有明确表示)会为所有的金融产品兜底。直到目前,这个假设总体而言依然成立。然而我们的观点是,要严肃对待中国政府去杠杆,以及金融市场自由化改革,中国政府未来必然将允许违约出现(私人投资者将承担损失)。

    我们认为中国决策者依然决心放缓信贷供应,并且做好了在2014年发生首笔违约事件的准备。风险是可能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情绪,触发更多依赖影子银行系统借款人出现违约。不论事态有多严重,基于中国政府仍然严密控制金融系统,我们的基线预测是中国能避免一场系统性危机。

    预期2014年中国GDP增速为6.9%低于市场共识,我们还认为2014年中国有20%可能性增速跌至5%以下。基于我们的模型,中国硬着陆一年后,全球增长可能减少1.5个百分点。

    中国放缓对其他新兴国家打击尤其大,冲击波将通过1)与中国的直接贸易,2)大宗商品价格下跌,3)金融市场避险情绪上升这三条渠道向外传播。” 

    人民日报:7.2%是底线

    同样是在今天,《人民日报》发布GDP系列报道《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一定要有》,再次强调GDP重要性,称"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也是不行的","要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经济增速就不能低于一定的'底线'","不唯GDP,不是不要GDP"。报道宣称:为了现阶段我国保就业、将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GDP增速就不能低于7.2%。

    但问题的关键或许在于:要不要GDP目标是一回事,对经济现状的预判却是另一回事。

    截然相反的经济预测揭示了目前中国经济局势的复杂和混沌。

    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政府决策将直接影响未来经济走向,而对现状的判断则是一切决策的前提。

    历史似乎总是重复着错误。太过乐观或者太过悲观的判断都可能直接导致错误的政策选择。错误的政策选择必然导致进一步的资源错配,令经济陷入一个错误接着另一个错误的死循环中。

    2008年,当金融风暴来袭,中国面临财政和货币政策决策的当口,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这样问道:"我们把中国经济的政策选择形容为走钢丝。为什么中国总是显得选择两难,畏首畏尾呢?"

    遗憾的是,6年之后的今天再问这个问题,同样令人觉得切中要害:情况的确好像并没有好到哪里去。至于答案,可能也只能在北京的雾霾中摸索了。

     


    [责任编辑:GC01]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