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GDP增速将在7.4%左右
过去5年,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22%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5个百分点左右。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量价齐跌的调整已经开始,相应的房地产投资出现明显下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相信在“新常态”下将释放出更多的改革红利,初步预计四季度GDP同比增长7.5%,重回政策目标,全年GDP增速在7.4%左右。
三季度经济增速
有所放缓整体向好
整体经济“忧中带喜、稳中向好”。我国经济在二季度企稳回升后再次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尤其在8月份,工业、投资、消费等数据均出现回落,引发不少外媒“唱空中国”。我们研判,虽然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结构性指标明显改善,整体上仍呈现“忧中带喜、稳中向好”的态势。
增速小幅回落,但仍处于合理区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7.4%,其中,一、二、三季度增速分别为7.4%、7.5%和7.3%。三季度同比增速回落有一定的去年高基数的原因,从环比看,三季度GDP季调环比折年率约为7.8%,仍然处于合理区间。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6.7%,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二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48.5%,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高7个百分点;三是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9,比上年同期缩小0.05个百分点;四是区域结构继续改善。中西部各项经济增长指标快于东部地区,地区间发展差距在缩小、协调性在增强;五是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
物价水平稳中趋降,就业形势稳定。前三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其中9月份上涨 1.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跌1.6%,已连续31个月下跌;商品房价格同比下降0.3%,上年同期为上涨8.6%。服务业发展较快,单位GDP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新常态”下仍具备
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
尽管三季度我国的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出现了波动,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短期经济的波动并不代表中长期的发展方向。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仍能表现出巨大的韧性、巨大潜力和巨大回旋余地,仍具备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条件。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制度红利。2015年将是全面改革“推进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未来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做出了全面部署,在财政、金融、行政、价格、城镇化等领域改革步伐加快,这将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调动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积极性,释放制度改革红利。
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会释放经济增长新的动力。作为我国现阶段一个权重极高、综合性极强、产业间关联效应最为明显、生产要素最为集中集聚发挥作用的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大的潜在增长点。新型城镇化将会使得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促进消费,并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以及服务业发展等领域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将会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重要动力。
三是区域差距使得我国经济回旋余地较大。我国是一个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经济差异、差距都比较大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城市和沿海地区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农村和内地获得新的优势,进而使一些产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这种跨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和推进效应在大国会产生新的生产力,使我国经济有巨大的回旋余地。
四是我国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经过30年多年的发展,我国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完整,国民储蓄率即便出现回落,仍显著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水平,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具有资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综合优势。
五是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具备运用空间。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既应对过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也应对过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调控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提高。尽管财政金融风险增大,但总体上看,我国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空间,国家资产负债总体安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内。银行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有足够多调节流动性的手段和工具。
经济运行中五方面风险
须高度警惕
一是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我国房地产行业总量大、产业链条长、涉及范围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过去5年,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22%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5个百分点左右。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量价齐跌的调整已经开始,相应的房地产投资出现明显下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二是产能过剩的局面尚未改变。我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截至9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31个月下降,已经追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连续31个月负增长的记录,并将继续下跌一段时间。与亚洲金融危机时不同,当时是包括居民消费价格在内的价格全面下降,本次只是工业品价格下跌,这表明我国产能过剩不是需求不足引发的,更多地是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的结果。大量资源固化于产能过剩行业,抑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