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宏观| 正文内容

    地方财政收入冷热不均 多省份下调今年目标

    2015年,地方政府会有钱“任性”吗?最近各省份陆续公布的2014年财政收支情况或可见一斑。

    截至1月12日,有近20个省份公布了2014年财政收支情况,就已公布情况来看,财政收入差距较大,广东财政收入突破8000亿元,但多数省份财政收入仅千余亿。至于财政收入增速,既有广东、江西、陕西等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省份,也有像吉林一样增速大幅下滑的省份。

    有内蒙古财政厅官员表示,2014年也只是勉强完成了财政收入目标任务,今年形势更复杂,内蒙古财政收入增速目标将下调至6%。

    广东财政收入突破8000亿

    1月12日,广东省财政厅通报,2014年广东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8000亿元,同比增长13.91%,总量连续24年居全国各省首位,其中2014年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0.7%。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包括上海、江西、广东等在内的近20个省份公布了2014年财政收入。从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总额来看,收入差距较大,广东夺魁,排在第二位的是江苏(约7233亿元),第三位是山东(5027亿元),紧随其后的是上海(约4586亿元)、浙江(约4121亿元)、北京(约4027亿元)、天津(约2390亿元),陕西、重庆等地为1900多亿,其余地区均超千亿。

    在任务完成方面,浙江、上海、甘肃三省份增速超过预定目标4个百分点以上,重庆超过1个百分点,内蒙古和陕西小幅超过预定增速,分别超过0.1和0.63个百分点。当然,也有部分省份未能完成2014年初制定的目标。

    2014年前11月,我国实现财政收入1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如果以10%为界,上述近20个省份中财政增速高于10%的省份数量为12个,低于10%的省份数量为4个。其中,江西省以16.1%的增幅居于榜首,吉林以4%的增幅居于末位。

    由于受经济下行的影响,部分省份还是难以完成既定任务。东三省2014年财政收入大幅下滑已成定局,辽宁省前11个月的财政收入下降6.8%,黑龙江前10个月财政收入下降7.8%。

    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或继续放缓,主要是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以及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减少。而各地也出现下调2015年财政收入目标的苗头,如河北省将其财政增速目标下调至7.5%,相比2014年的降低了1.7个百分点。专家预计,多数省份的财政收入增速目标都会下调。

    在2014年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由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的时代,要克服速度情结。

    德意志银行报告预测2015年中国财政收入 (包括中央和地方基金收入)可能只增长1%,上半年可能出现负增长。

    收支矛盾进一步突出

    财政收入下滑,刚性支出不减,这让部分省份感到压力。1月8日,黑龙江省社科院发布蓝皮书称,2014年黑龙江全省公共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实现较快增长,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8%。

    除了民生支出,政府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也不少。陕西省经济建设类支出保持较快增长,陕西方面称,2014年政府类投资达到1190亿元,比上年增加320亿元,增长36.3%。

    上述内蒙古财政厅人士称,因为后续的民生支出是刚性的,且只能升不能减,因此收支矛盾较为突出,而收支矛盾与整个财政体制有关。地方的话语权较小,现在只能依靠PPP(公私合作模式)。

    目前,多个省份均出台了PPP指导意见,并公布了数千亿元的PPP项目计划,而PPP也被视作继土地财政、融资平台之后新一轮地方基础设施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是,PPP项目推广并不乐观,即使是做得最好的江苏省也面临不少困难。

    此外,由于国家正在清理融资平台、甄别地方政府债务,这将导致城投债发行锐减,地方政府的财源渠道进一步减少。

    天津财经大学教授李炜光告诉记者,地方财政收支会面临很大的问题。经济不景气、土地财政减少没有顶替的收入来源;“营改增”之后主体税种萎缩;地方融资平台进入预算管理都是直接原因。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关系,地方财政承担了大量公共服务而没有建立相应的财源,财政收入减少的时候,应相应调减与经济相适应的税收征收政策。”李炜光说。


    [责任编辑:GC02]
    打印 | 标签:下调,财政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