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人物| 正文内容

    宋志平企业观之三:重组是更高水平的经营活动

    约瑟夫·鲍沃是哈佛大学商学院一位执教了40多年的资深教授,他对行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很有研究,曾研究过GE(通用电气)案例,也曾聚焦过欧美水泥业重组。2009年秋天,鲍沃教授听说了中国建材的水泥业务重组故事,他很感兴趣,专门到北京找我了解情况,我们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交流。

    鲍沃教授说:“对于全球学者和企业家来说,并购都是一个重大命题,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做重组,一定是惊天动地的,肯定可以为全球企业提供一些经验。”于是,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的研究团队深入中国建材旗下的几十家子公司、工厂进行调研,与十几位高管一一对话。最终,中国建材案例被写进了哈佛大学的教材。

    正如鲍沃所言,联合重组是企业经营的高潮,也是惊险的艺术,在多年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个道理。重组整合是一场高水平的经营活动。全世界失败的重组案例不少,问题出在哪里呢?往往不是重组战略错了,而是操作层面出了问题。

    这提醒我们,整合不仅要有“道”,还要有“术”,也就是说既要符合产业政策、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规律,又要格外重视重组的原则和方式,尽量确保各方利益的均衡。事实上,收购价格、人员安置、文化融合等问题,是被重组企业最关心的、也最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在中国建材大规模联合重组项目启动之前,我就告诫相关负责人,必须有清晰的指导和操作原则,以及详细的工作程序,否则多收购一个企业就等于多了一道枷锁,这样下去企业很容易被规模拖垮。

    媒体报道时,往往会用“兼并”、“收购”这些词,但我尽量不用,而是用“联合重组”这个比较温和的词。因为从我们的实践来看,中国建材的联合重组和兼并收购确实不一样:兼并收购往往是冷冰冰地讨价还价,谈好价格后,交易完成,拿钱走人;联合重组则是大家一起做事,是平等协商、利益均沾。可以说,“联合重组”一词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包容、合作、共赢的思想。本着这些思想和原则进行的联合重组,与兼并收购大不一样。

    中国建材的联合重组,使企业规模得以扩大、效益得以提升,也促进了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及区域市场的健康发展。可以说,我们是以资本为纽带,搭建和提供了一个联合发展的平台,力争让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受益。在重组区域的选择上,我们遵循三个原则: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及公司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区域内均无领军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区域恶性竞争的行业现状使区域内的企业有迫切的联合重组的愿望。

    在选择重组的企业上,我提出联合重组不是“拉郎配”,不是见企业就收,而要有明确的指导原则:一是符合企业的区域战略,要在我们的核心利润区内。二是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和潜在价值,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整合,原来企业的效益得以大幅提高,原来亏损的企业能产生利润。三是能与现有企业产生协同效应。所谓协同效应,就是区域内企业在集中采购、统一市场和价格等方面能有效协同,产生明显的效益。四是风险可控、可承担。最高超的经营艺术,就是把风险降到最低,即使有风险,也要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在重组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企业重组小企业,在处理“人”的问题时,必须留有余地,不要一味地向社会甩包袱,要把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处理好。企业是资源,人也是资源,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换掉各企业原来的管理人员呢?对思想、文化、经营方式进行整合、调整,不就可以了吗?联合重组并不意味着换人。

    对于原有企业的股东,重组后我们并不会迫使其退出,而是给他们留有一定数量的股权,实现利益的捆绑;对原有的管理团队给予充分的信赖,为其提供一个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的事业平台;对于确实富余的人员,也会通过内部调剂的方式加以解决。在重组过程中,文化整合至关重要。企业内部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价值观,那么收购的企业越多就越危险。中国建材在重组的过程中,把文化认同写进了每一个联合重组的协议里,并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宣传贯彻。

    此外,我们在重组过程中坚持资产边界清晰、人员边界清晰、价格公允、竞业禁止的操作原则,以及专业、负责、尊重、共赢的行为原则,在具体执行层面,还建立了一整套详尽的联合重组工作指引。上面的这些操作实践,表面上看似乎由重组方主导,实际上重组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被重组方也会根据我们的企业实力、重组原则、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权衡。所以,很多时候我问自己的并不是我们要重组哪些企业,研究哪些重组战术,而是我们有什么吸引力,怎么能被那些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所选择。

    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我总结了三条经验:一是战略要有吸引力,企业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能让加盟者看到美好的前景和未来。二是利益上要有吸引力,通过先进的制度设计实现互利共赢,既要让大家获得眼前的重组利益,也要让大家看到重组后的长远利益。三是文化要有吸引力,要让加盟者产生强烈的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总之,重组是一个化合反应,而不是简单混合。双方拥有共同的战略愿景,是重组成功的内在动力。规范运作、互利共赢、互相尊重、长期合作是重组成功的理念基础。重组后,双方能够合心、合力、合作,是重组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三个方面在我们的整合过程中都体现得非常好,所以,这些年来,中国建材的大规模重组才能平稳快速地推进。

    有人说:“中国建材的这场重组入选了哈佛案例,打开了世界认识中国企业的一扇窗,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大企业生成等方面,对于国际企业界、学术界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也有人说:“中国建材的联合重组极具中国文化特色,是更适合中国企业的联合重组方式,可以叫作‘中国式重组’。”希望中国建材这些年摸索出来的经验,能够为中国企业甚至世界企业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责任编辑:GC02]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