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产业| 正文内容

    高长明:关于我国水泥产能过剩评判标尺的探讨

    编者按:近些年来,产能过剩对于水泥产业来说一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评判一个产业是否产能过剩,人们说法不一。

    有观点认为,如果一个产业的企业营业收入逐步萎缩,产能不能实现正常水平时的产量,那么这个产业就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判定行业产能过剩的指标应该是:产品库存持续急剧上升,销售呈现停滞状态;产销率大幅下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产品价格大幅度回落,长期处于成本线以下;行业出现大面积的企业亏损,企业被迫举债经营;一批企业相继倒闭或破产;进口严重受阻,出口不计成本,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本版今天发表中国水泥协会高级顾问高长明《关于我国水泥产能过剩评判标尺的探讨》一文,阐述的是作者个人观点,以供业界参考。

    众所周知,水泥产能利用率的高低通常可以用作判断水泥产能过剩与否的标尺。准确地说,水泥产能利用率主要是指熟料产能利用率,即水泥窑的产能利用率。当水泥窑熟料产能和水泥粉磨产能比例失衡或不相匹配时,往往需要分别考察熟料与水泥的产能利用率。

    两种判断水泥产能过剩与否的标尺

    我国现今对水泥产能过剩与否的判断有两种标尺。第一种标尺是比较流行的,或者是由一般常识得出的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正常范围的水泥产能年利用率为80%~85%,低于80%则属产能过剩。有人说,这是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标准或经验,但至今尚未见其引证的实际数据。2012年我国熟料和水泥的产能利用率分别是75.3%和73.7%。所以按此标尺,毫无疑问是产能过剩,甚至可谓全面、绝对的过剩。

    第二种标尺是传统的,或者只是水泥行业有些人士的观点。笔者从事水泥行业60年,从大学时代老师的授课讲义中就知晓,国内外水泥工业的经验表明,基于水泥窑的运行特点和水泥季节性供需的特殊性,熟料(水泥)产能年利用率的正常范围是70%~80%,低于70%则属产能偏多,供大于求。之后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笔者一直关注跟踪中外各国水泥产能利用率的变化情况,所得到的认知是大多数国家的水泥产能利用率均介于70%~80%之间。现在为了再次核查这一认知,特此对2006~2012年间20个主要水泥生产国的水泥产能利用率进行了搜集整理和汇总,如表所列,引证了该标尺(70%~80%)仍然正确无误。同时也再次表明了,因易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水泥产能利用率的波动范围应该较大(+/-5%或更大)。这是符合现实需要的。事实上,很少有类似一般想象中那么“稳定”(+/-2.5%)的情况。

    在此,笔者诚恳地向持第一种流行观点的诸君请教,请审核下表的数据是否基本属实可用?否则,能否烦请提供一些有关支撑贵方新标尺成立的理念/或实际数据,以资学习。

    自从我国舆论开始宣称水泥产能过剩多年以来,本人脑海里始终有一个疑团,这种流行的标尺出于何处?依据何来?首先笔者必须自问,或许传统的观点已经陈旧过时,这种可能性也不应排斥。然后就是到处搜索,但又苦于至今还未能找到任何新材料或新证据可以说服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无奈故此冒昧求教,望诸君能提供有关材料或数据,释我疑团。但愿一旦用以评判的标尺能在科学的、实际数据的基础上趋于一致的话,双方对我国水泥产能过剩问题的判断就不难达成共识了。

    真正过剩的是那些落后/低效/高能耗/高污染的水泥产能

    据统计,到2012年年底,我国熟料产能18亿吨,其中立窑等落后熟料产能1.2亿吨,低效高能耗、高污染小型预分解窑熟料产能1.3亿吨,大中型预分解窑(2000t/d以上)熟料产能15.5亿吨。2012年生产熟料13.55亿吨,熟料产能利用率达75.3%。

    同年底,水泥产能为30亿吨,其中大中型预分解窑水泥产能13亿吨,低效高能耗高污染小型预分解窑水泥产能2.3亿吨,落后水泥产能2.2亿吨,大中型粉磨站水泥产能6亿吨,立窑厂转变的小粉磨站水泥产能5.5亿吨。2012年,生产水泥22.1亿吨,水泥产能利用率达73.7%。

    由此可知,熟料产能中那些落后/低效/高能耗/高污染的产能约占(1.2+1.3)/18=14%,而水泥产能中则占(2.3+2.2+5.5)/30=33%。这些当属淘汰之列的统称之谓落后产能,即落后熟料产能2.5亿吨,落后水泥产能10亿吨。这才是我国当今水泥产能过剩的病根所在,这些产能如能真实地逐步淘汰干净,水泥产能利用率必将相应的提升,产能过剩将迎刃而解。

    相反地,过去多年来我国许多地方政府,一方面热衷于支持新建现代化水泥厂,为了创造绿色或浅绿色GDP;另一方面却变相地保护落后/后进的水泥产能,尽可能地拖延其被彻底淘汰的进程,舍不得放弃那些黑色或灰黑色的GDP。总之,不管青红皂白绿灰黑照单全收,一味地追求GDP,从而形成“越喊产能过剩,产能越过剩”的怪圈。

    后工业化时期水泥产能“过剩”将成常态

    根据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对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估计,我们可以预测,大约在2020年前后,我国水泥需求量(产量)将达到最高值,拐点开始出现;之后随着水泥需求量的逐年减少,水泥产能的“过剩”必将逐步“严重”。因而有人预测,到2030年我国水泥产能利用率将下降到30%。但是其前提条件是,假设水泥产能始终保持在水泥需求量顶点时的水平不变。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许多发达国家的经历表明,进入后工业化城市化时期,在水泥需求逐年下降的同时,一些竞争力较弱的水泥厂或水泥企业就将会相继被淘汰出局,相应地削减了水泥产能;加之全行业带薪年假以及假期增加等全民福利措施的实施,整个社会经济将倾向于愿意承受其水泥产能利用率下降到60%~75%的程度,认为这还是较合理的,通盘综合考量后尚属可以接受的。例如英、法、日、德、美、加、澳、意、西等国的实际经历就是这样,其中有些国家还采取了适当出口熟料和水泥的措施缓解产能过剩。

    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上世纪中期计划经济物资短缺和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工业化高潮的时代,长期处于水泥供不应求而不得不“以量代质”和拉高水泥产能利用率到85%左右的情况。现今却降到73.5%,思维惯性似乎难以接受。然而现实的客观发展趋势却要求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国家41号文各项措施的切实贯彻执行,尤其是动真格的淘汰落后与后进的水泥产能的结果,在今后2~3年内水泥产能利用率将会上升到75%以上。假定真是完全取消PC32.5复合水泥则熟料产能利用率有望达到80%。不过这种水泥产能利用率的反弹是短期的。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当水泥需求量达到顶点以后,水泥产能利用率必定是会走下坡路的,事实上,到那时也已经无需非要维持其在高位不可。届时水泥产能利用率经常处于70%左右将属常态。

    一点联想

    本文探讨求教的主要是水泥产能过剩与否的衡量标尺的正确抉择问题。至于我国水泥工业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例如技术结构、落后产能占比、水泥品质与品种、各项技经指标、环保透明度、污染物排放、对国标的敬畏与遵守、生产安全保障、员工身心健康与民生福利、生产经营管理、成套装备制造、自主研发创新、从业人员技能与素养等等,却不会因为人们选择标尺的不同而发生任何改变。

    最近,媒体上有一段对我国钢铁工业的评述:“中国钢铁产能过剩,不只是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严重的环保和社会问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饮鸩止渴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首先从钢铁行业开始改变,这是对中国钢企的拯救,也将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拯救”。联想到我国水泥行业的现实情况,虽然水泥工业没有钢铁工业那么严重,甚至还有一些不俗的成绩是可以稍加炫耀的。但总体而言,我国水泥和钢铁行业基本上颇为类似,而且在世界各国同行业的综合性比较排名中,两者均属于由大转强的档次。上述对我国钢铁行业的评说,也可以认为,这对我国水泥行业也是一个启悟和敦促,值得借鉴和深思。


    [责任编辑:GC01]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