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水泥与山东泉兴联姻(泉兴中联)
近期,著名央企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中联水泥将要与水泥板块拥有2条25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1条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的山东泉兴集团联姻的消息不胫而走。12月5日,由双方共同出资注册组建的新合资公司——山东泉兴中联水泥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山东枣庄市隆重举行。
对此消息,有资深行业人士表示,中联水泥与泉兴集团联姻成功,应是中国建材集团、中联水泥实施“大水泥”区域化战略取得的又一阶段性成果,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中国建材集团中联水泥在“联合重组”企业成长模式不动摇的坚强决心与执着!
回顾中国建材集团、中联水泥与山东泉兴集团泉兴水泥多年来的双方人员接触与关系进展,不难看出如今双方即将联姻成功的结果来得是多么不容易,如何进行形容与概括,笔者认为,“漫长”、“曲折”甚至“艰辛”等字眼用上都不为过。
山东泉兴水泥有限公司始建于2003年5月,隶属于山东泉兴矿业集团公司,注册资本2.34亿元,由山东泉兴矿业集团公司控股、鲁能力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股建设。现拥有固定资产11亿元,员工710人,占地面积400亩,石灰石可采储量10亿吨以上,且品味高,钾、钠含量低,是生产低碱水泥的优质原料。目前拥有两条25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一条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配套年产100万吨水泥粉磨系统,年产熟料300万吨、水泥100万吨,是黄淮海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之一。下辖安徽宿州泉兴相山水泥公司、泉兴物流公司、枣庄泉兴余热发电公司。2010年公司入选“全国建材企业500强”第205位,同时在中国建材最具成长性企业100强中列第9位。山东省水泥行业质量先进单位。山东省建材行业“十一五”百强品牌企业。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长久者,不足谋一时”,笔者梳理各方信息,一心做大做强、争做行业排头兵、最擅长联合重组的中国建材集团、中联水泥对山东泉兴这一块“肥肉”早已是觊觎已久,与山东泉兴密切接触早在6年前就已经开始,那时中国建材集团、中联水泥刚刚成功接手-徐州海螺,正想顺风顺水,借势这一东风快速推进枣庄区域的连锁整合:2006年7月3日,就在中联刚刚举行完徐州海螺交接仪式后,只隔了一天,中国建材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中国建材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一行8人便冒着大雨离开徐州,马不停蹄匆匆赶往枣庄,洽谈与山东省枣庄市合作事宜。尽管天不作美,大雨整整下了一天,但雷前治、宋志平一行在枣庄市委书记马金忠、副市长吴承鉴的陪同下,依然来到枣庄泉兴水泥有限公司实地考察,实地考察了企业发展情况,并听取了企业负责人的汇报。在枣庄大酒店举行了座谈会,与枣庄市有关部门、有关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情况交流。宋志平介绍了中国建材集团公司的发展情况。他说,中国建材集团公司在枣庄有两家水泥生产企业(鲁南中联和枣庄中联),与枣庄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一家中央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参与枣庄市水泥产业的结构调整,通过加强双方的合作,把枣庄市的水泥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竞争力,提高现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年后,应该带着美好“枣庄梦想”的宋志平再赴枣庄市实地考察并造访泉兴水泥: 2007年11月14日至16日,中国建材集团公司董事长宋志平到枣庄市实地考察。在枣庄期间,宋志平先后会见了枣庄市市委书记刘玉祥,市委常委、常委秘书长梁宪庭,市委常委兼滕州市市委书记王忠林等,并在副市长吴承鉴及鲁南中联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冯耀银、枣庄中联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佟立金等陪同下,考察了山东泉兴水泥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宋志平一行与各地方政府机构负责人分别进行了亲切、友好、富于成效的会谈,与当地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就如何落实中国建材集团与枣庄市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就相关事项达成共识。宋志平还深入到7家企业、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沟通,坦诚、衷肯、深入浅出地交谈,有效加强了企业家们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为下一步推进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当时任中国联合水泥集团副总经理的田野陪同了考察。
后来的事实验证,中国建材、中联水泥与山东泉兴的合作并没有快速实质性推进,宋志平要想快速实现“枣庄梦想”、实施中联水泥“淮海战略”还真不是易事,并注定这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艰难之旅。
2009年8月,绝不轻言放弃的宋志平在中国联合水泥2009年上半年工作会议上,给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淮海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及“枣庄梦想”实现再次提了要求,定了基调:2009年8月份,宋志平在会上对中国联合水泥2009年上半年的工作情况及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要求:一要用联合重组的方式,用2-3年的时间,实现产能一亿吨的目标,要实现淮海区域的山河一片红(从地域概念,淮海区域自然包含枣庄);二要扎扎实实地搞好管理整合;三要抓好服务,打造中联水泥的品牌,提升品牌的价值;要通过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形成中国联合水泥的品牌工程;四要努力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四好”班子建设,开展班组长队伍建设,保证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为“四型”企业,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既然最先想与山东泉兴联合重组的夙愿因各种原因暂不能快速实现,那就要在枣庄区域再找其他突破口,采取敲山震虎策略:2009年9月10日,借枣庄中联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竣工投产仪式举行之际,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成功与山东枣庄市的滕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由中联水泥集团重组金顶山水泥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滕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投资6.3亿元人民币建设日产46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及配套余热发电项目。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中国建材董事局主席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职工董事、工会主席熊吉文,中国建材副总裁李谊民,中国建材副总裁、中国联合水泥集团董事长崔星太,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总经理张金栋,枣庄市委常委、滕州市委书记王忠林,枣庄市副市长陈爱莉,滕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刚,市政协主席刘新生出席签字仪式。滕州中联由此产生(2012年6月底滕州中联日产46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建成投产))。2010年8月,鲁南中联日产2500吨水泥孰料的新型干法生产线技改项目竣工投产……
可以看出中国建材、中联水泥在与山东泉兴接触、力求联合重组的同时,区域内企业自身发展也在积极谋划中,“志在枣庄、矢志不渝”,截至2012年滕州中联投产时,中联在枣庄的产能已占据绝对优势:境内共计20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中,中联就占了7条之多。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在中国水泥工业经历2010年四季度因节能减排限电诱引价格井喷,2011年全行业业绩靓丽后,2012年重新进入微利时代,受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影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素有“中国水泥第一大市”之称的枣庄最能感受水泥市场冷暖的变化,今年水泥熟料价格曾一度低于200元每吨,枣庄境内水泥企业大都有被割肉之感,面对市内水泥企业群雄割据,为避免进一步恶性竞争,枣庄市市委、市政府再次有意主动整合境内水泥企业,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利用当前经济下行的时机,坚持政府主导,以资本为纽带,认真研究相关政策措施,深入细致地做好水泥行业整合重组的相关工作”,早就对枣庄区域水泥情有独钟,擅长联合重组的中国建材集团、中联水泥自然身先士卒,借组央企背景,再度牵手泉兴集团也就一点也不显得出人意料了。
2012年10月24日至25日,有媒体披露:山东泉兴集团与中联水泥集团就合资合作事宜进行深入洽谈,并正式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枣庄市副市长霍高原、市经信委主任李建勋、市国资委副主任杨列兵,中联集团董事长崔星太,副总经理、山东管理区总裁冯耀银;泉兴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明鹏,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斌,副总经理杜玉喜等领导出席。霍高原对客人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加快枣庄水泥行业的整合重组,是实施工业转型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有利于提高水泥行业的集中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要以资本为纽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合资源、联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先重组后规范”的工作思路,正式签订合作意向书,尽快成立合资公司,通过两大集团的强强联合,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提高水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以抢占市场、抢占资源为目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择机整合上下游产业,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王明鹏在洽谈中介绍了泉兴集团的基本情况及水泥等产业的发展规划,并就与中联的合作方案进行了详细解读。他指出,崔星太董事长一行专程来到枣庄,就与泉兴集团的合作深入洽谈,充分体现了中联集团与泉兴集团真诚合作的愿望,双方本着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原则,尽快达成合作共识,实现强强联合、互惠双赢。崔星太表示,中国联合水泥将积极与泉兴集团合作,加快水泥行业整合重组的步伐,为枣庄的城市转型、工业转型振兴做出应有努力。通过两轮正式会谈,双方同意共同出资在枣庄注册组建一家合资公司,同时就合资公司股权结构、名称、注册及办公地址、经营范围、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营步骤、运营规则等事宜达成一致意向。
如今,中联水泥与山东泉兴牵手联姻终于尘埃落定。宋志平多年来的“枣庄梦想”终于要在这一节点上开花结果,中国建材集团、中联水泥内心应该着实高兴一把,这一天已经翘首企盼、等候了多年,虽然来得有点迟,但还是梦想成真,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功联姻山东泉兴,笔者认为中国建材、中联水泥意在重新谋划“淮海区域山河一片红”的宏图伟业大旗再一次有力举起,分析当前淮海区域水泥形势及前景预测,下一步中国建材、中联水泥在这一区域内还定有一连串的联合重组动作,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