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人物| 正文内容

    刘莹:以公诚之心报效祖国的人

    ——记我国著名水泥专家刘公诚同志

    “作为一个党员,在对祖国和党的事业这本帐上,只有支方没有收方,我们不要做那种与党讲收支平衡的商贩,而要作祖国的赤子,要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                         --刘公诚

    人走着不同的人生之路。有的人求蝇头小利,有的人图旧思隐,有的人雄才伟略,成为一代英雄。而在一生中能够不为名、不唯利,一公诚之心为党的事业而奋斗,舍弃一切报效祖国,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这里介绍给读者的就是这样的一位共产党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建材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水泥专家--刘公诚。

    掌声说明了什么?

    在1990年的最后几天里,刘公诚以76岁高龄拖着病弱的身体,回到了他曾以“资本家”省份当过厂长的上海水泥厂。在那既隆重又热烈的庆祝建厂70周年的会场上,他挺着瘦削的生搬坐在主席台上迎来了广大职工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他用地道的家乡腔给大家将来话。他向全厂职工致以亲切的问候,感谢大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工厂做出的贡献。他殷切的希望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上,一个经过改造焕发出青春的现代化工厂矗立在祖国的大地上,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他的话语是那样的亲切,他的感情是那样真挚,他与广大职工的感情完全融化在一起了。

    微微寒风,飘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刘老不顾厂领导和职工对他的关心个照顾,不愿坐着车子参观自己所熟悉而又陌生的现场。他从磨坊走上窑头,穿过一座座车间和厂房。当他见到改造的新装备,脸上绽露出开心的微笑;当他见到旧貌依然的老设备,希望他早日得到更新。在一座旧式办公房前面,他停下脚步细细的端详着说:“这是我当年做厂长的办公室啊!现在成了车间办公室,真是旧貌改变了,工厂发展了。你们现在的新办公大楼是我不敢想象的啊!”他想与每个职工亲切地攀谈上几句,……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现场。

    上海水泥厂的职工不会忘记,那是在1986年,年逾古稀的刘老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上海水泥厂的关切之情,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到上海来参加上海水泥厂的技术改造防范论证会。在会上,他慷慨陈词,宣传栏我国现阶段发展水泥工业的技术政策,指出上海水泥厂要从长远目标出发,技术改造要上新水平——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不能在高落后的湿法工艺了。

    经过与专家的论证,这个厂停建立一条湿法生产线,确定了以日产2000顿熟料的新型窑外分解工艺作为老厂改造的方向。他的远见卓识,深深地印在了上海水泥厂职工的心中。

    今天,刘老又回来了。他无暇与亲朋故旧欢聚,而念念不忘的是上海水泥厂的生产和发展。他详细地询问了工厂的生产经营和技术改造的进展情况。他不顾患者严重咽炎的痛苦,为厂中层以上干部将来半天课。他一渊博的知识技术和对国内外水泥工业发展的静身了解,深刻地剖析了上海水泥厂在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他用图示对比方法分析了各项指标间先进与后进的差距,为工厂有一次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希望,这不亚于一位高明的医生为他的病人开出了一剂良方。

    匆匆两日,刘老在上海水泥厂的角角落落留下了深深印迹,早职工的心中有播下了一份情和爱。这是与普通劳动者之间的深情,是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厚爱。他为上海水泥厂的题词是这样写的:“上海水泥厂成立70周年,水泥产量翻了7番,职工生活获得了较大改善,厂容刷新,环保改进,足证解放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愿全场职工再接再厉,为本世纪年内迈向生产水泥百万吨现代化的高校企业做作出更大贡献。”

    他为祖国奉献着什么?

    1991年元旦佳节之际,刘公诚又给上海水泥厂的领导写去了一封对于这个厂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深情溢于言表的信。”目睹全厂一番热气腾腾的景象,十分感动。”他说:“有团结的领导班子,有实力堪称雄厚的技术力量,有年富力强的职工队伍。我深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定能排除一切阻力和困难,在‘八五’期间圆满完成旧厂换新貌的扩、改建任务,突破年产百万吨的同时,体现在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经济效益,也将具有竞争力的提高。”

    他动情地写道:“届时若我有幸在人间,当再度躬与轻功盛典。”

    是刘老对上海水泥厂独具厚爱才抱病去沪参加建厂70周年活动么?是因为他当过这个厂的 “厂长”,才对这个厂扩建、改造给予特别的关心吗?熟知刘老的人都会异口一词地回答:“不是的。”这是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一个缩影,是他把一生心血献给我国水泥工业所必然发如此深情的连接点。

    刘公诚在青年时代,曾到日本就学数年。1945年又去美国学习水泥制造工艺,1947年7月回国后当上了上海水泥厂的厂长。从此,他这个曾留学日美的水泥技术专家,走上了致力于发展我国水泥工业的漫漫之路。

    解放初期,刘公诚就在上海水泥厂研制成功了抗冻性、和易好性的引气水泥以及粉煤灰水泥。特别是粉煤灰水泥的试制和生产为我国水泥工业建立多品种、多标号的产品结构打下了基础,开创了掺加混合材和实行综合利用的记录,为水泥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自1956年到建材部综合调研所任水泥物理化学研究室主任,他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水泥物化室,开拓了水泥物理化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为我国新品种水泥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铺平了道路。当时他亲自参加硅酸盐水泥,水化和水泥石结构等高难度研究课题,结合生产力水泥熟料的岩相分析研究,在水泥企业中普及岩相分析控制熟料质量的方法,用此来调整配料和窑煅烧制度,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刘公诚

    同志定制新中国水泥物化理论研究的奠基人。

    他为加速发展水泥生产,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对地方水泥(小水泥)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和实际的支持。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他对立窑生产水泥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了他的技术才能,为地方水泥的发展献出来一片心血。每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千千万万奋斗的人们,更需要有知识和才能的人们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执著的探求。刘公诚就是这其中一员。在技术改进、老厂改制、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能源以及加强企业管理、改善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他都进行过潜心的研究,曾发表过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对于水泥工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制定技术政策过程中,他由于贡献突出而获国家嘉奖。

    许多中国知识分子都把知识和才能看成是属于祖国、数亿人民的共有财富。只要祖国需要,人民需要,知识和才能,连同毕生的精力甚至宝贵的生命,都可以全部献上。刘公诚正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他已全部身心为祖国、为人民默默地作出了奉献。

    他的心中装着什么?

    1979年底,一个消息在当时的国家建材局的干部中悄悄地流传着,曾被公认为当过“资本家”的技术专家--刘公诚,怎么一下子却变成了革命老干部?而且是在三十年代就参加了革命。使得,人们怎么会想到在旧中国少有的事业家中,有名望的“火柴大王”、“毛纺大王”刘鸿生的工资刘公诚,竟会在1938年跑到延安投身于革命的队伍中来呢?

    刘公诚原名刘念悌,1914年10月出生于上海。1937年,正当刘念悌在日本学府准备毕业论文时,“七·七事变”爆发了。血气方刚的他,立即买了船票于7月9号离开日本回国。追溯往事,常有人问他为何不等拿到毕业文凭就匆忙回国时,他总是淡淡地的说:“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每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每个热血青年都会这样做的。”

    回国是为了抗战,要抗击敌人就要当兵,严酷的现实已告诉他,国民党是靠不住的,共产党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就这样,他拿着当时南开大学校长张全苓写给周恩来和王明的介绍信,来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要求到延安去,投身革命,参加抗战。

    当时,延安已成为进步青年寻求真理、实现理想的圣地。这样一位在中国屈指可数的富家子弟,来到延安,是追求真理还是一时冲动?办事处的同志不得不格外地考验他。他投身革命的信念毫不动摇,抗日救国的热忱感动了接待人员,终于使他在1938年6月来到了延安,进入抗大第四期军事学习班学习。从此他彻底地背叛了资产阶级的家庭。

    1939年,根据组织的安排,刘念悌冒着生命危险,到重庆为延安刚成立的自然科学研究院募捐了一笔巨款,之后接受了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主任钱之光的领导,留在了国统区供暖工作。为了开展工作的需要,刘念悌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公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取以公诚之心报效祖国之意。1945年,再组是的同意下,他到美国学习水泥制造工艺。1947年回国之后担任了上海水泥厂的厂长。此后进两年的时间里。他处在一个十分微妙的境遇中。即以资本家的身份而同时又以一个革命者的立场,用同情和支持的态度,接受着上海水泥厂地下党领导的工人对以他为代表的资方人员的斗争,直到临近解放时,他才有机会真正与工人站在一起参加护厂斗争,并以他特殊的地位和身份有效地支持了地下党的工作,用一个完整的上海水泥厂迎接了上海的解放。

    1949年上海解放后,刘公诚以工商业者的身份继续在家庭及工商界开展统战工作。1952年他参加了民主建国会。

    作为富豪之家子弟的刘公诚,何以能抛弃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去继承父业而要奔向延安、投身革命呢,原来,他小时候在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读书时,就经常阅读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接受这进步思想,使他从自家的奢华生活与穷苦人的贫病交加

    中体会到社会的不公,使他从感情上与家庭产生了距离。由于他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的不满,不再以富为荣,而所求的是摆脱耻辱。正式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才促成了他毅然舍弃优裕家庭生活而奔向了延安。也正是这样思想基础的发展和升华,使他逐步地树立了以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消灭私有制为宗旨的共产主义思想,并为之奋斗了大半生。

    如果有人问刘公诚的心中装着什么?人们可以毫不犹豫的替他回答:他心中装着的是穷苦人的解放,社会的公平,追求革命的真理。

    他坚定的信仰着什么?

    刘公诚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他留在人生之路的坚实脚印,换取了人们对他的崇敬。他胸襟开阔、忠诚坦荡,忍辱负重、一心为公的可贵品质,更是熟为人知。

    刘老为了革命事业,为了统战工作,以一个工商业者--资本家的代名词--的身上隐去革命老干部的身份,从1949到1979年一隐便是30载。在那不正常的受“左”的思想所摆布的年代里,一个工商业者与一名“三八”式老干部之间,他们的政治地位、政治待遇乃至人生尊严,是何等的不同啊!他长期被作为改造对象,在十年动乱中更被作为资本家的“孝子贤孙”,遭受了常人所不能遭受的待遇。他甘受这不公正,甘愿牺牲一切,是需要何等的意志和毅力啊!这是因为他胸中有着党、党的事业,有着坚定的信仰啊!

    他的坦荡胸怀是与他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一心为公相联系的。长期以来,他为我国的建材工业发展作了很大奉献,他在担任了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之后,视野已不是建材行业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了。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天中,我们可以看到刘老在关心着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在党内出现腐败现象人民表示不满时,刘老便立即在给政协的提案中提醒我们的党一定要注意反对腐败;在国家对邮资提价之前,他已向政协提出不会影响人们生活却可以增加国家收入的邮资提价问题。还有”为提高社会效益,解决劳动生产率低和就业矛盾”、“恰是设置节水巡视员,杜绝浪费,保证首都供水”、“公费医疗酌收药费,杜绝浪费并节省国家无畏开支”、“修改企业产品成分分布结算法”等许多提案,以及减轻小学生作业负担、加强废品回收等许多建议,像我们展示了一位老共产党员无欲则刚,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刘老以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大大小小的鱼多问题都毫不隐讳地向有关部门郑重反映,对不少问题有过意见,提过之质疑。然而,维度在一个问题上他从无二心,那就是对党的忠诚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去年2月,他在一份材料上这样写到:“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的大地上,社会主义制度一定会不断完善;我也相信有史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理想社会终究会得到实现。”

    他的质朴无华为着什么?

    过去,笔者对刘公诚只知其名,不识其人。我以为那样大名气的专家、委员,一定是个脱尘超俗不易接近的人。然而,在上海的一面之后,他那质朴无华。平易近人的慈祥神态,令我有一见如故之感。他听到我的名字,面带笑容地的说:“你与我小孙女士同名啊!”此后他总是亲切地叫我“小刘”。由此总使我感受的到他是一位多么可亲可敬难得的“长者”啊!

    记得刚到上海的晚上,他想找两片安眠药,一位他的失眠症很厉害,不服药不能入睡,不巧谁也没有。好心的上海水泥厂的一名工作人员要立即叫车到厂里去取。刘老一听便马上谢绝; 。他不愿劳累司机,更不愿“搞特殊”,硬是拖着病痛的身体,准备了第二天要在厂讲课的材料,彻夜未眠。

    他和我拉家常时,说他的老伴身体不好,需要找个安静的地方疗养疗养,奔向到京西香山别墅,一打听要价太贵就不去了,只好在家养着。我这个不知底细的人脱口就说:“您还舍不得花这钱吗?”他只是淡淡地说:“我也是靠工资生活啊!”

    可是有人知道,在1982年组织上发给他继承父亲20万元的遗产后,他竟全部上交给力国家当有人表示不理解时,他坦然地说:“这是非劳动所得,本不该由我享受,上交国家我才心安理得啊!”他又说:“作为一个党员,在对祖国和党的事业这本帐上,只有支方没有收方,我们不要做那种与党讲收支平衡的商贩,而要作祖国的赤子,要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他对个人的劳动所得又如何呢?他把节俭下来的积蓄成万元地购令国库券。

    在我结束这篇报道之时,还想补述的是,在去年党员重新登记中,刘公诚所在党支部对他的鉴定里有这样一句话:“刘公诚同志对党一贯忠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不移”这不由得是我想起毛泽东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又使我想起邓小平讲的: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刘公诚这位老共产党员在大半生中,不真实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吗!

    在生活旅途中的人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经常地反躬自问:我为祖国奉献了什么,我的心中装着什么,我的理想和信仰在何方?

    愿刘老精神长存!愿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们与之共勉!


    [责任编辑:GC02]
    打印 | 标签:刘公诚,传记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