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独家| 正文内容

    刘作毅:需求下行引发价格走低

    关注基建投资发力、房地产投资止跌企稳

    2015年,业内对市场下行有所准备,控制市场供需关系是这几年获取市场利润的利器,在市场上行期运作较易得手。随着市场增速放缓,供需间的弹性减弱,市场的增量空间不大,甚至为负,这就需要换位思考。在不同时期,对产能的控制、挤压、收购、出局就会交替使用、出现,这是产业发展的进程,也是在新形势下的常态。因为需求下滑,保持合理的利润,必须控制市场的供需关系,而这种控制力只有在一定的集中度下才能得以完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目前正值高成长期走向市场平台期,而集中度低是限制走向市场稳定的重要瓶颈,提高集中度不是靠口号,而是要通过市场的持续整合得以完成,去产能是提高集中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平台期这一过程中如何完成集中度的提高将是产业的一大命题,现在市场上有不同理解,但最终市场会推进这一进程。

    市场上升期,水泥产业完成了落后产能淘汰、提高了集中度。进入市场平台期,这一进程会加快,政府如何从政策上推进市场进程,是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进步的重要保证。

    十一五以来,水泥产业进行了一系列市场整合动作,推进了产业进步,而价格也体现了市场整合的结果,应该说这几年的水泥价格既反映了市场供需间的情况,也交织了通过市场整合,在产能控制上博弈的结果。

    华北市场,需求的下滑是市场价格在底部徘徊的根本原因。2015年度华北大面积错峰生产,缓解市场压力,这在淡季应该有所共识。在去年底市场调查时,部分企业已停窑。华北的主要问题是市场持续下滑,供给远超需求,即使停窑,从时间、力度上仍然无法平衡供需关系,进入市场旺季,窑一开起来又产生库满,降价走量也是出于无奈。

    东北市场,几年一直保持高位价格,主要得益于:区域相对封闭,集中度高,市场控制力强。2014年,东北市场价格的平衡被打破,背后是供需关系的平衡失重。一方面,需求不断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价格的高企,新增产能增加,这是导致价格下降的直接原因。

    辽宁水泥北上进入黑龙江、吉林两地,而两地与辽宁的价格差,可以消化运输成本。辽宁的市场整合还未到位,辽宁市场主导和黑龙江、吉林不同,区域间的有效控制取决于市场主导者。

    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市场最为复杂,长江将三省一市相连,市场高度开放,而且河道四通八达,使区域间难有一块"安全岛",而且还要面对长江中上游水泥东进,及运河、沿海水泥从北方流入。由于长三角市场的充分开放,区域间的产能控制取决于季节、区域和企业间限产的力度。长三角价格的高起高落,说明主导企业的市场运作做到了极致。随着需求的不断下降,市场的运作空间和难度不断加大,市场倒逼机制正在形成,产业应对市场的模式需要应变,长三角应该是首当其冲。

    华南(广东、广西、海南)市场,是继东北市场价格较高区域。华南市场有不错表现在于:需求向好,集中度高,新增产能不多。而这个市场的持续向好,必然增加投资欲望。据悉,广东、广西在建、拟建熟料产能3,000万吨。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有市场上行空间,就会有投资者;只要市场下行,就会逼得大家去限产,因为这还是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市场。

    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市场,2013年需求好转,价格回升,而供给在高位增长,致使价格未能进一步走强。2014年新增产能在贵州、云南集中释放,加之市场需求不济,导致价格再度走低。

    西南市场分散,集中度低,供需关系一旦改变,价格下降加快。

    西北市场,价格仅略好于华北市场价格,2014年水泥需求大幅下滑,是影响价格走低的直接原因。2015年,西北地区针对市场下滑,率先在区域内实施错峰生产,控制价格进一步下滑。

    5月,进入市场旺季,价格非但未能上扬而且下行,说明市场供需关系未有改善。现在市场的关键问题不仅仅是在淡季错峰生产,而是旺季能否有效控制产能发挥,全国大多数地区在旺季也是产能过剩。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市场的供需矛盾,房地产与基建投资的相抵博弈,产能控制力度与需求下滑速度更突出地展现在面前,应该说2015年最大的看点是:基建投资的力度在何时发力,房地产何时止跌企稳,两者的交汇点在何时出现,5月的市场还未能给以肯定的答复。


    [责任编辑:GC05]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