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独家| 正文内容

    海螺水泥:铸就中国水泥产业之魂

    ——海螺发展轨迹研究

    海螺水泥,在安徽省宁国水泥厂发展的基础上改制设立,逐步成长并壮大,“海螺”的名称来源于宁国水泥厂石灰石矿山“大海螺矿”和“小海螺矿”的名称。

    1997年9月1日,成立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21日,H 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HK0914);2002年2月7日,A 股(600585)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唯一一家A+H股水泥上市公司。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至2013年底,海螺水泥资产总额达930亿元,短短4年,资产已是2009年的2倍,相当于再造一个海螺。据水泥地理综合海螺官网及市场调研信息统计,海螺投产、在建水泥企业共94家,分布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四大区域的17个省市,熟料生产线125条,合计熟料产能1.93亿吨,加之单独粉磨站,水泥能力共计2.63亿吨。

    海螺水泥抓住不同时期的机遇,灵活采用不同方式,不断推进区域市场的节奏:

    长三角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也是市场最早启动地区,海螺凭借其区位优势在长三角淘了第一桶金,“九五”“十五”时期推进“T型战略”(在沿长江有资源、能源的地方建熟料基地,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便利条件,在有市场、无资源的沿海地区建水泥粉磨站、中转库),奠定了水泥霸主地位。

    随后征战全国:“十五”中后期(2004年)开始铺开中南布局,“十一五”后期开始涉足西部地区;“十二五”期间从强势新建再次迅速转向收购,至目前为止新增熟料产能已达 8,130万吨,远超过往的“五年”发展步伐。

    可以说,海螺水泥是经济发展、政策环境最到位的解读者和最稳健的执行者,企业节奏与市场成长同步,充分享受到了在市场盛宴时带来的欢乐,同时在市场下行之时,又能凭借成本优势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一、华东战略:“T型”战略成就水泥霸主

    海螺水泥的“T”型发展战略,在长江沿岸石灰石资源丰富的地区兴建、扩建熟料生产基地;在沿海无资源但水泥市场发达的地区低成本收购小水泥厂并改造成水泥粉磨站,就地生产水泥。

    海螺水泥沿长江安徽段密集布局,这一带石灰石储量极为丰富,且品质优良,在这一地区生产的熟料基地往下游可以运往江苏、上海和浙江,向上游可以运往江西、湖北。海螺依靠在长三角的“T”型发展战略,打破了水泥产品的地域限制,成功的实现了跨地域的大规模扩张,及时抢占了地利先机,占据竞争优势,可以说海螺水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发展战略。

    海螺水泥在华东的扩张主要经历了“十五”前兼并重组、构建“T”型战略雏形,“十五”期间控制区域市场、强势推进“T”型战略、“十一五”至今开始布局完善及注重市场营销策略三个战略发展阶段。

    “十五”前:兼并重组跨地区发展  构建“T”型战略雏形

    1993年,宁国水泥厂熟料年生产能力为144万吨,拥有一条从日本引进得40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水泥生产技术在当时属国内先进水平,另有3条湿法生产线。1995年4月,宁国水泥厂利用外资,再建成了一条20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熟料产量达到200万吨,这条生产线于1996年10月投产成功。

    1995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由宁国水泥厂控股铜陵水泥厂,成立铜陵海螺水泥。安徽铜陵水泥厂是1992年由世界银行贷款建设,按世界银行协议,铜陵水泥厂将建设一条4000 t/d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国家建材局将铜陵水泥厂建设确定为实施水泥“T”型战略的“龙头”项目,作为全国建材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铜陵水泥项目进展很不顺利,主体工程投建不久就陷入困境,建设概算也由最初8亿元调整到后来16.8亿元。宁国水泥厂入主后,仅用9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工程建设,1996年7月生产线建成投产,一次点火成功,工程结算总投资为14亿元,比概算节省了2.8亿元。

    在“十五”前,控股铜陵水泥厂是海螺水泥向外扩张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海螺成长的关键一步。兼并铜陵水泥厂成功后,1996年应芜湖市政府的请求,在安徽省政府主导下,宁国水泥厂出资2亿元整体并购芜湖市白马山水泥厂,时任安徽省常务副省长汪洋评价此次并购是“安徽资产存量调整最成功的范例”,它也为中国水泥界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树立了范例。

    1997年10月,海螺水泥在香港成功上市,募得资金8亿元。通过一系列的兼并重组和资本运作,到1997年,海螺水泥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水泥控股公司,这标志着海螺水泥从计划经济模式下组建的宁国水泥厂基本完成了向现代企业的过渡,是海螺水泥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香港上市为海螺建立了融资渠道,获取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积极走规模化道路,开始了“T”型战略的“熟料基地”+“粉磨站”模式的雏形建设:

    熟料:除宁国水泥厂拥有的1条4000 t/d,1条2000 t/d,收购的铜陵水泥4000 t/d,1998年在收购白马山水泥厂后建成2500 t/d新型干法生产线,从1999年起按“T”型发展战略开始更大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基地建设。1999年9月建立第一个异地的熟料基地荻港海螺水泥,是我国水泥工业“T”型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于2000年11月投产第一条生产线2500 t/d,实现了装备国产化、低成本,为我国水泥产业大规模、迅速发展新型干法打开了通道。至2000年底,海螺水泥已形成的新型干法熟料产能约500万吨,同时沿长江枞阳和池州着手建设大型熟料生产基地。

    粉磨站:紧锣密鼓地在安徽、上海、江苏、浙江收购了多家水泥企业,投资改造成粉磨厂,既盘活了存量资产,又建立华东战线桥头堡,实现了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市场扩张。

    1997年8月,收购与铜陵水泥厂配套的宁波星港水泥,探足浙江。

    1998年9月,收购合肥市长丰县水泥,将年产10万吨水泥的立窑厂改造成年产60万吨水泥的粉磨厂,从而在本省省会合肥市建立了一个“据点”。

    1998年10月,兼并上海市奉贤水泥厂,直接进入上海,与收购的张家港市水泥厂(1998年9月)和南通市水泥厂(1999年6月),基本完成形成了从南、北、西等3个方向对上海市场的合围;2000年10月收购上海浦东水泥,加大了上海本地势力。

    1998年11月,收购南京江北水泥厂,在长江下游重镇——南京市建立了一个“桥头堡”,为下一步更大的扩张做准备。

    “十五”:控制区域市场 推进“T”型战略重要时期

    自从2001年起,海螺水泥开始限制建设2500 t/d熟料生产线,取而代之的是以5000 t/d为主的大型生产线。“十五”期间,除2001年当年投产的3条2500 t/d(荻港二线、枞阳一、二线),此后自建线均为5000 t/d规模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

    安徽石灰石资源丰富,是生产建设的主基地,2002~2005年共投产12条大规模生产线:宁国三线(5000 t/d),池州海螺(2条5000 t/d),1条8000 t/d),枞阳海螺二三线(1条5000 t/d,1条10000 t/d), 荻港三线(5000 t/d),白马山水泥二线(5000 t/d),怀宁海螺(2条5000 t/d),铜陵海螺(1条5000 t/d,2条10000 t/d)。

    此外,2002年收购江西分宜(2500 t/d),同年,收购江苏中国水泥厂(2000 t/d),2003年在浙江建德投产1条5000 t/d。中国水泥厂是具有80多年历史的老厂,位于南京市的京沪铁路沿线,离长江约3公里。兼并中国水泥厂后即考虑在此扩大生产,第一步是建设2条5000 t/d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加之原有的1条2000 t/d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和4条湿法回转窑生产线,成为一个年产300万吨水泥和年产400万吨熟料的基地,水泥销南京市场,熟料船运给长江下游和沿海各地粉磨厂生产水泥。

    “十五”期间,海螺水泥在华东共新增熟料产能3,400万吨,特别是2004年,集中投产了代表当今世界最先进技术水平的3条万吨线,当年合计新增1,150万吨熟料产能,是海螺在华东地区投产熟料产能的最高峰。大型水泥生产线的建成,进一步巩固了海螺水泥的“T”型发展战略。

    在大规模建设熟料基地的同时,为和熟料生产基地配合,发挥水运优势,海螺水泥粉磨站步伐也在加快。兼并与新建并举,海螺水泥在江苏泰州杨湾、太仓、淮安、海门、盐城,浙江上虞、温州、台州,江西九江、南昌,安徽蚌埠、马鞍山,福建南平等地区建立了粉磨站,成了完其在长三角水运系统的全面布局。

    “十一五”至今:建设超大规模水泥熟料生产基地  强势完善巩固“T”型战略

    海螺水泥在“十五”的强势推进,“T”型布局已形成,“十一五”,海螺水泥延续战略步伐,合计新增熟料产能2,950万吨,较“十五”略有回落,其中2007年是新增熟料产能投产高峰期,当年合计投产1,100万吨,仅略低于历史最高峰的2004年。

    一,在原址继续扩建大规模生产线:2007~2009年三年间,池州海螺、荻港海螺、枞阳海螺均再投产2条5000 t/d;

    二,充实安徽布点:芜湖海螺4条5000 t/d于2006~2007两年密集投放,宣城海螺2007年投产2条5000 t/d;

    三,收购:2006年6月,海螺水泥收购巢东水泥19.69%股权,并实质性地接管经营巢东,巢东的公司运作和规划完全进入了海螺的发展规划,随后分别于2009、2010年分别再投1条5000 t/d。

    四,拓展区域:扩建2002年收购的江西分宜二线2500 t/d;江西弋阳 2条5000 t/d分别于2008、2010年投产,成为海螺水泥在江西省内最大的熟料生产基地;2010年在山东济宁投产5000 t/d,件触角向沿海北线延伸。

    “十二五”的前两年(2011、2012年)的产能势头仍然迅猛,两年投产了1,900万吨熟料产能,与最高峰的2003、2004年相当:除在安徽池州、全椒、宿州,浙江建德再投5000 t/d线,2011年底至2012年年中,连续投产国际上最先进的3条12000 t/d特大型熟料生产线(铜陵海螺1条,芜湖海螺2条)。至此,海螺水泥熟料产能合计约9,000万吨,在安徽省内形成铜陵、池州、枞阳、芜湖4个全球最大、最具竞争力的千万吨级熟料生产基地,规模化、集约化、装备大型化、信息化的发展,有力提升国产装备大型化制造水平,促进我国水泥产业结构调整。

    同时,自“十一五”至今,海螺适度扩大熟料基地的水泥粉磨能力,如江苏八菱海螺、杨湾海螺、浙江宁波强蛟海螺,并增加水泥粉磨站布点,皖西、皖北地区的六安海螺、淮南海螺、黄山海螺、 毫州海螺,浙江象山海螺,江苏淮安楚州海螺、镇江北固海螺、扬州海螺,江西赣江海螺,完善市场布局,进一步完善“T”型发展战略的布局,增强沿海优质市场的控制力。

    海螺自安徽兼并重组推进“T”型战略,实现跨省发展,突破水泥企业划省经营的地域限制,奠定了海螺水泥龙头地位,也极大地推动了全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作为中国水泥龙头企业,海螺水泥经过这些年的积累,保持着其它企业难以比拟的经营优势:

    第一是市场优势。海螺沿长江两岸石灰石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熟料生产基地;在长江下游及沿海缺乏石灰石资源但市场广阔的地区,建设销售终端粉磨站以及其他销售网点,形成了“熟料基地--水泥粉磨站”的专业化生产体系和庞大的市场营销网络。合理的市场布局及完整的营销体系使其产品在华东市场取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在华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也逐年上升。

    第二是资源和区位优势。海螺地处水泥需求最大的华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和长江、淮河等便利的航运条件,并拥有自备码头资源,这些都是其成本控制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丰富的资源及畅通的物流输送体系,使海螺能够以较低的生产和运输成本迅速占据优质市场。

    第三是大库容、小风险。很多厂家5000 t/d的窑线配备5万吨或者更小的熟料库,而海螺5000 t/d的窑线一般配备10万吨的熟料库,每个粉磨子公司的熟料库容为平均也在10万吨左右,根据相关分析认为,不包括沿江基地粉磨系统,海螺自身的内部熟料调运系统,可维持熟料线正常运转18天左右,而不会有外放压力。且海螺水泥根据熟料线的运转特点,一年当中会常规化检修两次,海螺水泥检修的时间一般放在7~8月和12~1月两个淡季。临近淡季,厂家提前检修窑线有助于拉低熟料库存,为大库容增加第二层保险。

    二、 中南战略:继华东后的“第二战场”

    就在人们为海螺水泥在华东地区高速扩张惊叹之时,海螺水泥又做出另一项惊人之举, “十五”中期开始强势布局中南:在两广投入重兵,“空降”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市场;海螺进入湖南与进入两广基本是同一时期,然而早期步伐较为缓慢,随后加快节奏,后来者居上。

    广东:长三角模式复制,直击珠三角市场

    2004年的广东市场并没有跟随全国大规模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新型干法生产线所占比例不足30%,远低于全国水平,而广东经济发达大省份,连续多年水泥需求量都在1亿吨左右,珠三角是我国最大的水泥消费市场之一,主要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水泥需求在1,000万吨以上,其中广州已达到2,000万吨。然而广东省新型干法水泥发展落后于全国,立窑水泥占据全省产量的70%。

    海螺水泥正是看中这一发展时机,2004年至2006年间,在广东英德投入巨资,集中建成7条5000 t/d新型干法生产线(昌兴4条线托管于海螺),仅用两年时间水泥熟料产能就达到1,085万吨,创造了我国水泥企业大规模集中建线的奇迹。

    海螺在华东市场上充分感受到了大兵团新式装备在市场上的绝对优势,和它商业上的老搭档昌兴携手开发华南第二战场,珠三角布局翻版其在华东区域战略布局模式──熟料基地(矿山)+粉磨站(城市群)。

    2009年、2010年在清远另一基地清新区又连续投产2条5000 t/d线;期间在江门(目标市场中山、江门、珠海)、佛山(目标市场:广州、佛山、肇庆)配套建设粉磨站,在惠州(目标市场:深圳、东莞、惠州)与惠州罗浮山水泥合作,通过罗浮山作为水泥输出通道,将在清远的熟料基地通过这三大粉磨站转化为水泥分销到周边地区,打通珠三角市场,一举成为广东领军。

    珠三角得手后,海螺又开辟在广东第二区域市场,2007年在湛江建设320万吨粉磨站,与广西玉林熟料基地配套,2012年收购茂名大地,粉磨能力180万吨;2013年在阳江投产5000 t/d、2014年投产12000 t/d生产线,形成粤西区域强势的市场布局。

    目前海螺广东地区已形成1,450万吨熟料产能,而随着立窑企业市场退出的节奏加快,以及前两年集中释放的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已逐步被市场消化等因素,海螺水泥的投资也开始见效,近年水泥价格下滑的趋势开始逆转,特别是在2013年各地价格相对低迷中,华南地区“一枝独秀”,2014年一季度再次调高价格,广东P•O 42.5为390元/吨,广西P•O 42.5为310元/吨,是历年来第一季度最高的价格。

    广西:“铁三角”布局,两广互动

    海螺广西战略规划目标非常明确,按照既定战略稳步打造桂林、崇左、玉林“铁三角”布局。海螺根据市场发展,有计划地分期投资推进在桂林、崇左扶绥、玉林兴业、北流4地的水泥项目建设,在广西的布局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002~2005年,海螺进入桂林兴安,2003年5月开工建设一条5000 t/d生产线,2004年9月投产。在国家级著名风景区周边建设水泥厂,受到社会很大质疑,当花园式的海螺桂林厂呈现在公众面前,上交了一张满意答卷,成为既要经济发展又要青山绿水的典范;次年在玉林兴业、崇左扶绥相继投产两条5000 t/d 线,奠定了在广西全局布局框架。

    2006~2008年,海螺在崇左建设投产第二条5000 t/d线,主攻南宁市场。双5000 t/d 配置较单线有明显成本优势,是海螺在内陆地区的标准配置,但海螺同时也考虑和市场的匹配,不然可能小马拉大车、无的放矢;广东粤西没有石灰石资源,海螺在玉林北流建设5000 t/d 线,目标直指广东湛江、茂名市场,在广东配套建设、收购粉磨站,海螺在广西主市场南宁的火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区域市场近一步扩展(向周边粤西地区)。
    2009~2010年,随着广西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广西为龙头和周边东盟国家经济的紧密合作,海螺不失时机的加大新线建设,扩大产能规模,满足市场的需要,桂林、北流二线相继投产,扶绥三线在2010年投产,至此,海螺夯实了在广西的“铁三角”,布局基本成型。

    2011年~,在完成基本布局后,海螺采取填缝补齐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市场控制,2011年11月玉林兴业二线的投产使在广西的4个基地都完成了双线配置,意味着海螺在广西新线建设的“收官”,有专家评论,“海螺在广西9条线整齐划一,非常标准,配置精良,区域布局合理,区域间相互策应,如此精彩的生产线建设在整个水泥产业无出其右。”针对华润在广西大范围布局的铺开,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特别是其在防城港上思、玉林陆丰布点直接对海螺衍射沿海市场形成卡位,2011年9月、2012年4月海螺先后收购南宁四合工贸、百色凌云通鸿,四合工贸既可从西北方向进入南宁,又可从东面向百色推进;凌云通鸿位于广西、云南、贵州交界处,和贵州安宁、云南壮乡与文山构成区域,海螺以原基地进一步拓展的意图非常明显。

    至2012年底,广西市场已基本形成海螺、华润、台泥三家强势控制的相对稳定格局,海螺在广西全境产能超1,600万吨,选址的最大特点:一是城市群,二是国家重点项目工程,玉林的北流、兴业的布点就是考虑两广沿海的钢铁、石化基地建设。集散式“铁三角”布局在时间节拍、区域节拍上吻合了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启动的节奏。三角型布局非常稳固,可谓“一箭三雕”:桂林兴安海螺雄居广西东北,掌控桂林也伺机下探柳州;崇左扶绥海螺坐镇西南,主打省会南宁,又分享防城港、北海快速发展市场的果实,并可南下海南;玉林北流、兴业海螺安寨东南,左右环顾,即可通过西江直下珠三角,又可沿铁路、公路取道粤西的工业重镇湛江和茂名,形成两广互动的局面。

    湖南:强势布局二线城市,辐射主消费区

    湖南省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城市,海螺水泥是最早进入湖南省的水泥集团——2002年12月,娄底双峰海螺成立,标志着海螺水泥正式挺进湖南市场。作为一个全国性水泥大企业,海螺对要进入的任何一个市场都有着精准的战略目标:与其在华东、华南布局明显不同,海螺在湖南避开核心主市场,通过布局湘中的“常德—益阳—娄底—邵阳—永州”南北一线的二级市场,在强势控制本地市场的同时辐射核心市场。

    然而海螺水泥的湖南布局在一开始就遭遇到了挫折——2003年湖南省政府将雪峰集团无偿划拨给海螺,但由于湖南特有的文化理念以及雪峰集团自身种种复杂的问题,此次并购困难重重,延缓了其在湖南的脚步。海螺在湖南的并购中遇到的问题是其他企业进入都会遇到的问题,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海螺的经验为今后其他企业(特别是南方水泥)进入湖南提供了经验,要运用并购进入、夺取市场,在某些方面就要有所退让有所妥协。

    随着市场启动和机遇抢夺,海螺水泥从并购转向新建,根据既定的目标坚定地一步步推进:

    娄底:海螺在原双峰一线的基础上建设二线,并拆除雪峰水泥湿法窑技改成 5000 t/d生产线,2014年再投1条5000 t/d。娄底是海螺在湖南最具市场控制力的水泥生产基地,垄断了当地的熟料供应,主控本地并强势辐射衡阳,娄底的布局为海螺带来丰厚的利润。

    常德:海螺水泥欲如法炮制,2008年10月在常德投产了第1条5000 t/d,然而南方、中材、冀东在此的布局使海螺复制第二娄底的计划泡空,为增强竞争力,迅速再建1条5000 t/d,势在必得。

    永州:海螺水泥瞄准永州市场相对封闭、未有大企业进入,2011年在北部祁阳县落子,能够和广西兴安海螺相呼应,阻断湖南东部地区的企业向西扩张势头;2012年南部江华县补点,成为湖南布局的南大门。

    岳阳:是湖南省当时唯一没有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地区,市场需求量大且相对独立,但当地石灰石资源不足,一向在建线方面对资源有着严格“挑剔性”的海螺不惜采取石灰石矿凹陷开采,2010年投产5000 t/d线,只为控制岳阳市场。

    益阳:海螺布局中距湖南核心市场长株潭最近的点,5000 t/d线预计2014年投产。

    邵阳: 2014年1月,海螺水泥收购云峰水泥65%股权,控制1条2500 t/d,1条5000 t/d,湖南布局从南到北的完整一线。

    海螺在湖南熟料产能近 1,800万吨,成为仅次于海螺除安徽之外的最大产能省份。海螺水泥采用清一色的5000 t/d 生产线形成了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优势,而专用的铁路线更为其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扩大了销售半径,对长株潭核心消费区形成“半包围圈”,市场操控能力强。

    三、 西部战略:“十二五”主要发展区域

    海螺水泥在华东、华南市场硕果累累,随着战略推进,开辟第三战场——西部。“十一五”期间,海螺抓住市场空间、政策鼓励的机遇,强势新建,扩张步伐强劲,甚至让人遗忘了之前在长三角的收购经典,“十二五”经济、政策风向变化,特别是2009年发布的38号文件,控制新建产能,并购将是主基调,海螺的收购再次启动。

    海螺水泥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启动西部发展战略,携其在东部市场积累的成熟生产管理和市场运作经验,先后启动了在西北(甘肃、陕西、新疆),西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多个项目。截至最新,海螺在“十二五”期间已收购2,000多万吨,其中近90%集中在西南、西北。

    按海螺发布的3亿吨的“十二五”产能目标,2014、2015年将是海螺水泥并购迅猛发力时期。与“九五”、“十五”在长三角区域大规模收购粉磨站不同,“十二五”的收购主要是对西部地区的熟料生产线。

     

    西北:强势扎根 推动大西北版图

     “十一五”末,海螺借西北市场大发展,在陕西、甘肃投入重兵,携5000 t/d规模生产线进入市场,生产经营管理、低成本运作方式提升了西北水泥工业水平,让西北企业同行“大开眼界”。

    甘肃:于2009年初正式在平凉投产第一条5000 t/d,2011年投产第二条生产线。2013年 4月16日,临夏海螺水泥5000 t/d线重组技改项目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8月投产);同年8月19日,临夏海螺公司与太子山水泥公司资产重组,是继临夏海螺后的又一项重大投资项目,将布局向省会兰州拉近。

    陕西:2010年11月在宝鸡千阳投产进入陕西的第一条生产线,2011年咸阳礼泉再投两条5000 t/d线,2011年8月收购众喜水泥旗下水泥资产100%水泥股权(收购完成后关闭其5条小线,置换成1条5000 t/d,于2013年投产),熟料产能约1000万吨。

    从布局上看,甘肃平凉和陕西宝鸡、千阳两点相呼应,控制了两省间通道;而陕西境内的宝鸡和咸阳布局的“双保险”又相互策应。海螺分布式布局意在既能形成对内合围对外拦截的格局,又可实施跨区域联动。

    新疆:2012年4月,海螺水泥与弘毅建材受让80%的股权,实施控股经营,是海螺水泥在新疆投资经营的第一家水泥企业(1条5000 t/d,1条2500 t/d)。同年5月31日,海螺水泥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青松建化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青松建化是新疆第二大水泥集团,产能约占20%。随后海螺连续通过上证所交易系统增持青松建化股票,2014年1月17日,持股比例达到25.08%,仅低于第一大股东阿拉尔统众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26.21%)1.13个百分点。海螺水泥已派出董事、监事入驻,在技术、管理、项目建设以及市场整合等方面给予青松建化更好的支持。在近日海螺高层中表示“对新疆的布局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而海螺水泥在新疆布局的“二线”身份是否可能随着市场、企业竞争格局变化而颠覆,我们仍将拭目以待。

    海螺西北布局中,进入陕西可谓是一个在市场低谷期抄底布局的经典。海螺入陕不像当年进入华东、华南市场占有进入市场先机之优势,初来乍到就面临市场下行,投产之际市场已进入高峰期尾声,同时还要面对远远强于以往进入新市场所遇到的对手。

    面对环境变化,深谙市场之道的海螺水泥进行战略调整,一方面布点格局上更加强调大区域联动,另一方面市场策略上更加强势灵活:

    作为一个新进入的水泥集团,海螺水泥必然要出手强势获取市场份额,大刀阔斧直落价格,在短短数月中掉去100元/吨之多,没有经过市场洗礼的西北水泥企业彻底领教了海螺成本优势的威力,众喜由于资金链断裂不得已忍痛出让,一些中小粉磨企业也迫于成本压力逐步退出市场,区域行业结构得以优化。

    海螺收购收购众喜水泥后,自身新建产能如期释放,在关中和冀东形成两分天下的格局,具备拉升市场的基本条件,时隔6个月后市场价格又重新强势回调,成为海螺并购史上“短、平、快”的经典。

    西南:多重机遇 快速进入

    灾后重建和4万亿投资,打开了西南这个相对封闭市场的大门,多年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也发生了急速变化,海螺更是加快了在西南的项目建设步伐。2010年海螺水泥在川、渝、滇的产能落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海螺西南熟料产能已达3,800万吨,其中直接收购产能850万吨,自建或收购后扩建产能约2,950万吨。2014年是海螺西南产能增长的最高峰期,将投放约1,400万吨熟料产能。

     

    贵州:

    海螺早期曾对贵州市场做过考察,但由于市场空间容量小且还没有启动,进入的速度相对缓慢。随着海螺西部整体战略的启动,下决心进入贵州市场,采取与盘江煤电双方各出资50%的新型合作模式进入。盘江煤电是贵州省唯一的煤炭板块上市公司,在贵州省具有相当强的影响力,双方在广西已有过合作先例,海螺用煤由盘江提供。

    双方再度携手,由盘江煤电负责出面拿项目、批项目、游说地方关系,市场布局主打贵州核心市场,自2010年5月开始投产第一条5000 t/d线,沿遵义—贵阳—黔南这条中轴线一字排开,目前已重磅投产6条5000 t/d线,2014年贵阳三线10000 t/d的投产,无疑将加大这个区域的市场力量。

    2011年连续收购六盘水的六枝工矿瑞安(已建2500 t/d,在建5000 t/d于2013年投产)、黔西南安龙水泥(在建2500 t/d,2013年投产),2014年铜仁一线5000 t/d投产,将市场范围从中轴线向周边扩展,合计熟料产能已达1,700万吨,仅低于海螺在安徽、湖南产能。

    四川:

    海螺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区域布局能力在业界有目共睹。四川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灾后重建更加紧迫,海螺积极发挥大企业的作用,在达州大竹县建设两条5000 t/d 线,在广元建设两条 5000 t/d 线,2012年收购巴中2500 t/d 线,2014年将再投1条5000 t/d。

    海螺在四川的两点布局和陕西,甘肃的点一起协同,将实现对成渝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这两大西部开发龙头的掌控,也基本搭建起海螺在西部市场的框架。

    重庆:海螺水泥,忠县毗邻长江干流,已投产双5000 t/d 线,2014年再投三线5000 t/d,并受托管主城区高林粉磨站,2014年海螺梁平县5000 t/d线投产,通过公路进入主城区,“水、陆”双向夹攻。重庆是一个区域市场,而大集团的战略都是跨区域布局以形成更强的市场操控能力,它的整合必然是一个大手笔。

    云南:云南是海螺水泥西部布局最晚进入的地区,采取“并购先行、自建跟上”的策略迅速占点。2010年6月收购龙陵水泥正式进入云南市场,2011年6月收购了壮乡水泥,2013年9月收购盈江县允罕水泥。2014年海螺水泥云南布局产能将实现大跨越,将投产3条5000 t/d:自建的保山、文山5000 t/d,以及收购的允罕水泥5000 t/d。

    四、 评述:

    成功的跨国集团发展历程表明,具有“独特能力”是这些企业成功的根本,这种“独特能力”是其已熟练掌握并通过传递、复制到其它地区后仍行之有效的。“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海螺水泥对促进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功不可没,对我国水泥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审时度势,把握行业周期

    海螺水泥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对国家经济政策、产业导向、地区发展规划和国家重点工程都有深入地研究,因此对水泥行业的周期性把握得非常到位,抓住机遇,进入目标市场。

    在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进入高潮前,海螺水泥大规模建设生产线和粉磨站,2003年开始华东地区水泥需求剧增,价格不断攀升,海螺水泥获取可观的收益。此时,大量资金开始涌入水泥行业,投资建设生产线,而此时海螺水泥放慢了新线建设的步伐。2005年的宏观调控,使大多数水泥企业陷入困境,不少新建项目被迫停工,损失巨大,而海螺水泥当年仍实现盈利。

    做透华东市场之后挥戈南下,“十五”开始开拓华南市场,其进入时正值华南市场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销售利润率处于高位时期,由于海螺具有规模和成本优势,使其在华南市场再次获取丰厚利润。

    “十一五”末期,随着灾后重建、4万亿投资,西部成为未来新兴之地,海螺水泥挥师向西,产能迅速扩张,欲“再造一个海螺”。

    坚持自己的战略方向和经营模式

    在从东到西的经济发展节奏中,海螺水泥审时度势,对经济形势有清醒地认识,不盲目跟风,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保持自己的经营特点。

    海螺坚持了以市场竞争机制,利用区域、季节、集中度、限电限产等分化市场,“淡季走量、旺季走价”经营模式,符合水泥市场规律,淡季,挤压落后产能市场空间;旺季,获取市场利润,正逐渐为企业所认知,有利于引领产业通过市场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水泥产业的升级换代。

    海螺水泥带头改变了水泥行业赊帐的销售模式,实现了先打款后发货,避免因应收帐款拖死水泥生产企业情况的延续,扭转了产业被动局面,促进水泥产业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

    同时,在新建与收购之间的选择,海螺水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只有在认为新建产能成为不可能时,收购才会真正来临;在行业低迷、企业经营不景气时,才是比较好的收购机会。“十五”开始“十一五”期间经济大发展带来行业需求发展,海螺水泥新建大规模生产线,迅速铺开;“十一五”末期,随着国家对新建的控制越来越严格,新建线的空间越来越小,而海螺进入西部和在华东、华南不同,已存在大量中小企业和竞争对手,并购将成为“十二五”的主旋律。

    采取灵活的营销策略

    华东是我国水泥工业最早起步的地区,也是最早进入成熟的水泥市场,成为我国水泥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海螺水泥的华东布局已完善,经营战略正由过去注重产能扩张,向产能扩张式外延增长和控制成本式内涵式增长并举转变,并根据市场格局和竞争对手的变化,调整市场营销策略。

    例如,在水泥地理江西调研中,海螺与南方、亚东等骨干企业探讨企业间的新模式。海螺、南方、亚东三家水泥集团在长江流域均建有数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同时也建有水泥粉磨站。由于各水泥生产企业的熟料生产线与粉磨站不一定在同一个厂区,生产能力也不一定100%配套,这就必然产生水泥熟料在各生产厂区之间的运输。此前各企业集团各自谋划,造成社会资源的重复浪费,海螺等企业集团进行水泥熟料的互换,不但能够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保证了企业间有效的合理利润,又能节能减排,成为多赢:

    亚泥需将部分熟料由江西瑞昌运到江苏扬州进行粉磨,而处于瑞昌与扬州之间的铜陵海螺需将部分水泥熟料运到江西赣江海螺。经过协调,铜陵海螺直接将水泥熟料送到距离较近的扬州亚泥,瑞昌亚泥则将熟料送到同样是近距离的赣江海螺。同样,南方水泥贵溪公司熟料原来由宜春丰城、抚州南城公司供给,弋阳海螺直供。经过协调,弋阳海螺将熟料直送贵溪南方,更具物流优势;南昌海螺离丰城南方最近,南方丰城将熟料送到南昌海螺。

    开创规模化发展模式 引领水泥技术革新

    海螺开创了水泥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先河,大规模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促进了水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海螺敢于“吃螃蟹”,开启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装备国产化先河,在新型干法装备从2500 t/d、到5000 t/d、10000 t/d再到12000 t/d规模的推动中对产业起到引领作用,加快实现中国水泥产业在技术、装备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

    海螺通过水泥生产的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引领了中国水泥产业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在余热发电、生活垃圾处理、脱硝等节能、环保治理方面,进行了研发与应用,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形成成本优势,实现公司内涵式的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不但可以稳定业绩,同时也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价格拓展市场,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将可以持续增强企业的价格影响力,甚至能形成价格控制内涵式增长,将带来业绩的稳定增长,充分放大企业收益空间。并且使水泥大大改善了环境,与社会和谐进步,从根本上颠覆了水泥行业的整体形象,改变了人们对水泥企业的传统印象。

    管理体系

    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母子公司投资、管理体系,(除安徽省内外,海螺水泥下设12个区域管理委员会)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水泥企业运行模式,有一套完善的、可以调动海螺员工积极性的激励制度。因此,海螺可以在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没有出现投资失误,并保证每条新建生产线都能实现盈利。这套管理体系是海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并能保证海螺的基业长青,保证海螺有能力引领中国水泥行业走在世界领先水平。

    点击进入海螺水泥专题页面


    [责任编辑:GC03]
    打印 | 标签:海螺,分析,点评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