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独家| 正文内容

    刘作毅看2015年水泥:需求方、供需方双博弈

    2015年水泥市场即将启动,但市场走向究竟会如何?笔者自2012年就开始主要关注需求对市场的影响,2012、2014年水泥需求增速的下滑速度已在加快。对2015年市场,尽管众说不一,但水泥需求进入“新常态”、“平台期”的说法已基本得到认同。而从构成因素上分析,房地产和基建是影响水泥需求的主要因素,本文笔者以此为根据,对2015年的走势给出了三组关键数据和三个关键时点,以供共同跟踪判断。

    固投中,基建投资占比要高于房投占比

    房地产、基建投资是构成水泥需求的两大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水泥的需求。笔者从国家统计局定期发布的这两组数据,看其走势变化:

     

    近几年房地产、基建投资额均持续增长,两项投资合计占固定资产40%左右。但两者的增长力度不同:

    2008年的4万亿投资中,基建是主要力量,房地产投资占固投比重就已略有下滑。但随着建设完成,基建投资增速在 2011年最低,仅为3.3%,此消彼长,房投占比略有提升,为20.4%。

    2012年的4万亿2.0版,基建投资再度趋强,增速均为两位增长,占比开始拉升;而房地产投资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发生了明显变化,增速放缓,2012年房地产增速较2011年大幅下滑11个百分点;2013年回调3个百分点;2014年再度下挫9个百分点。

    至2014年,基建投资占比(22.3%)高出房地产(18.9%)3个百分点。

    房地产对水泥需求的影响要大于基建

    在水泥需求中,基建的影响大,还是房地产的影响大?分析近几年的水泥产量(全国产量可基本视为需求)、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和基本建设投资三个指标的增速走势:

    从三者走势图中,我们看出水泥需求的增速在两者之间。而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在2014年和2012年为负增长,这意味着将减少对水泥的用量。尽管这时期基础建设投资增速还在高位持续增长,但难抵新开工面积的缩量,水泥需求增速也出现下滑,特别是2014年基建增速微放缓,但房地产新开工大幅负增长,2014年水泥产量增长1.8%,为近10年来新低。

    且从分布区域和产业链而言,房地产的产业链广,涉及地区广,对水泥需求是整个面上的影响,而基建一般是个单点,对水泥需求是小范围影响。因此房地产对水泥用量的影响要大,2014年全国两次季节性旺季都表现不旺。

    2015年,基建、房投的定调如何?

    从房地产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这3组数据看出,房地产基本面在2014年没有向好的方向反转,在下行之中,均为负增长,这将对2015年特别是上半年的水泥需求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对水泥需求而言,基建是否能够弥补房地产影响,房地产何时止跌甚至反弹,这两个重要因素是都启动、还是只启动一个、或是都不启动,将是影响今年水泥市场判断的主要看点。

    2014年四季度,国家发改委就曾密集批复数千亿的基建投资项目,被市场解读为稳增长前兆。2014年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确定了2015年区域经济发展路线图,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主要是针对该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15年3月5日,国家总理李克强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各项数据显示,棚改、铁路、水利等投资多箭齐发,并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使巨大的内需得到更多释放,并再次深化推进三大战略区域建设: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加强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建设,深化泛珠等区域合作。

    因此基建投资将成为国家稳定经济的主要手段,无疑会减缓房地产对水泥需求的压力。而在高层的推动下,目前部分项目已经催生落地。例如,首都新机场就是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第一个落地的项目。

    相较而言,在各个官方渠道中对房地产这个敏感话题并未提及具体调控目标,但中国人民银行在2014年11月22日下调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2015年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5 2015年3月1日起再次下调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降息、降准频繁、接连调整,对房地产是利好消息。

    但房地产是否会转暖,下半年才会看出,这也是大家所期待的。若发生,加上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逐步投入,下半年的市场会走出谷底应可期。

    当前水泥价格已到底部,积攒反弹力量

    从历年价格表现看,2010年末国家限电作用于2011年,水泥价格飙升,2012年价格受2014年影响价格再度下挫,跌破2013年底部,产业自救,淡季限产减缓供需矛盾。2014年价格为347元/吨,已是自2008年的历史低位,而进入2015年的前3个半月,是市场淡季,价格低位运行,也是历年同期的最低位,价格低位运行积攒了反弹的力量,对水泥企业而言,部分企业已在积极推进,只是正在等待市场从传统淡季走出、开始启动的“东风”。

    相比同样受经济建设影响大的煤炭,在2011年4万亿效应进入尾声时应声而落,一路走低,几年间价格“腰斩”。而水泥价格基本保持平稳,波动幅度并不大。过去“一吨煤炭可以买两吨水泥”被打破,煤炭和水泥的价格在逐渐趋近,已基本相当。

    煤炭是水泥制造的最大成本,成本的降低也是水泥价格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水泥下滑的速度要明显缓于煤炭,也因此对水泥产业的效益产生利好。

    供需关系,倒逼产业升级再次启动

    我们以熟料产能(视为供给)和水泥产量(视为需求)增速,看近几年的供需关系变化:2013年供给增速小于需求增速,但至2014年供需关系再次走反,新增产能超过当年市场需求增长。而据水泥地理不完全统计掌握,目前仍旧在建的熟料产能保守估计在7,000万吨以上,较此前年份增速有所放缓,但2015年水泥需求应在去年基础上增长±3%左右,这就意味需求的增长仍弱于新增产能的增长。

    市场供需关系是生产厂家供给与需求间的较量,水泥产业的这场较量已经开始,关键在于把握水泥需求的升降弹性和水泥产量控制力度间的平衡点。而相较由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决定的需求,水泥的供给端相对可控,是通过产业内部的力量可以努力实现的。而这种对供给端的控制,不仅仅体现在单纯控制产能发挥率,而且体现在对现有产能的再次整合、升级上。过去十年,水泥产业第一轮结构调整已基本完成,随着新一届政府在经济转型中对环保资源、能源、环保要求的提高,环保成本、人力成本等大幅增加,水泥需求进入“平台期”,倒逼产业升级:

    一方面,将把一部分本不应该做水泥的、但已进入的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规范化、标准化,纳入到大的集团管理中来,通过大企业集团的力量有效地进行市场整合。水泥地理根据发布年报等数据统计,在2013年底,前10大水泥集团的生产集中度(即水泥产量比重)已达36%,超过“十二五”规划的35%的目标,较2009年提高14.3个百分点,水泥产业的整合推进超预期。大企业集团对市场控制能力提升,市场抗风险能力的加强。

    另一方面,在市场好的时候,顺风进来,但工艺设计不完整、没有矿山资源、不具备管理能力、投机型的新型干法生产线也将退出市场。据水泥地理的不完全统计中,就已有125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关停,合计约5000万吨熟料产能。

    2015年水泥市场的三大关键数据和三大关键时点

    水泥市场有区域性特点,2011年全国水泥南(华东、中南、西南)北(华北、东北、西北)区域市场走势分化愈发明显;2014年南部区域水泥产量18.80亿吨,北部5.97亿吨,南部占到了3/4强,增速4.8%,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北部从2013年的11.1%下降到负增长4.0%,跳水15个百分点。“南强北弱”的基本局面在2015年难有根本改变,关注增速是否能够企稳。

     

    而跟踪2015年的走势,笔者认为三组数据和三个关键时间点最为关键:

    三组数据:

    ——供给,企业对供给的控制会好于往年,但是否能够持续是问题所在;

    ——基建投资,在2014年的基础上还会有一定增长,关键是能否抵消房地产下行空间;

    ——房地产投资,最不确定,2014年的市场消化并没有终止迹象,而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降息和降准是否有助于房地产回暖,什么时点回暖?

    三个时间点:

    ——3月底4月初。往年市场在2月份开始陆续启动,但今年受春节晚、两会等影响,时点拖后,关注在随后第一轮传统市场小旺季的启动点和启动力度。

    ——6月份。往年基建基本在三季度,由于基建审批在2014年四季度就已开始加快,6月份看项目能够资金到位、陆续开工;而市场能否启动关键在于房地产,若各项增速能够止跌企稳,无疑对全年市场的推力加码。两者都启动,那么我们可以期待2013年的行情重现,若仅一者启动,今年市场走势或持平。

    ——四季度。2015年是“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在上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2010年国家限电带来当年的价格攀升。若今年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皆弱,除非发生2010年4季度节能减排小概率事件,不然,2015年会是一个市场疲软的一年。


    [责任编辑:GC05]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