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集团:改制十年 铸就辉煌
2013年10月07日
芜湖,国家级开放城市,享有“徽风皖韵 千湖之城”美誉。中国水泥业的龙头——安徽海螺集团的总部便坐落于这美丽江城,如璀璨明珠般在这山水辉映间绽放出耀眼光芒。
1996年9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海螺集团在宁国水泥厂的基础上成立。
2002年开始,海螺集团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开始股份制改革,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
十年改制,十年发展,成就了中国水泥龙头企业——海螺集团。
截止到2012年末,海螺集团经安徽省审计厅审计后资产规模从1993年的4.6亿元增长到986.9亿元,增长了214倍;净资产从1993年的1000万元增长到523亿元,增长了5230倍;年实现利税总额从不足9000万元增长到124.3亿元,增长了138倍;资产负债率由90%以上下降到47%。海螺集团连续9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荣列2012中国企业500强第147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67位,中国效益200佳第27位;海螺水泥2009年名列福布斯亚洲最佳上市公司第5名。改制后,海螺集团公司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保值增值,累计向省政府上交国有资本收益11.9亿元。
十年来,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控股经营海螺水泥、海螺型材两家上市公司,参股巢东水泥、青松建化、冀东水泥,拥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下属149家子公司,产业遍布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印度尼西亚,涉及水泥、化学建材、节能环保、新型物流等产业,现有员工5.1万人的大型跨国企业。
十年来,主导产业水泥,发展迅速,截止2012年末,拥有熟料生产线106条,比2002年增加了84条;水泥磨280台,比2002年增加了230台;余热发电机组64台,比2002年增加了63台;全集团共形成熟料产能1.84亿吨,水泥产能2.08亿吨,余热发电装机容量达881兆瓦。2012年水泥总销量达1.9亿吨,连续19年位居全国第一,连续10年名列亚洲首位,跻身世界第二。
化学建材产业,产能从2002年的28万吨发展到2012年的70万吨,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5%以上,并出口至欧洲、北美、中亚、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
十年来,海螺人始终坚持“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的经营理念,团结、创新、敬业、奉献,海螺水泥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从最初的普通水泥发展到海工水泥、核电站专用水泥、无磁水泥等特性水泥;产品质量不断提升,营销网络遍布全球,产品被广泛用于大型重点工程,如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磁悬浮高速铁路(轨道梁)、连云港核电站、迪拜哈利法塔、文莱帝国酒店等项目。
十年来,海螺人用“至高品质 至诚服务”赢得了“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的赞誉。2008年1月12日,胡锦涛同志视察海螺集团后也作出了高度概括和评价:“海螺这几年的发展方式、发展道路,就是我们讲的怎么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规范操作 顺利改制
回顾改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集团党委坚决贯彻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意图,顶住压力,克服困难,维护了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促进了企业的飞速发展,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增值,证明了海螺的改制是成功的,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2002年4月19日,安徽省政府分管领导代表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与集团公司领导商议,决定对海螺集团进行股权多元化改制试点,转让部分国有资产筹集资金,补充社会养老保险金和解决复退军人安置资金,同时探索出一条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子。
2002年9月27日省长办公会和12月23日省委常委会讨论通过《海螺集团公司改制方案》,由省政府以皖政秘[2003]40号文批复正式实施。
2003年1月19日、7月28日、7月30日、8月30日、8月31日,海螺集团四次召开集团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的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集团公司改制方案》,《集团公司依法解除国有全民职工劳动关系实施方案》,以及《工效挂钩工资结余的分配原则》。整个改制过程,坚持发扬民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了国家、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2003年6月23日,省属企业国资办以皖资函[2003]23号文《关于安徽海螺集团有限公司国有股权设置管理方案的批复》对改制后的海螺集团股权结构下达了正式批复文件。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8亿元,其中:省投集团拥有51%的股权,为国有法人股;海创公司拥有49%的股权,为社会法人股。
2003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证监会认真审查海螺集团上报的改制文件后,认为海螺集团的改制合规合法,符合国务院国办[2003]96号文件精神并给予认可。
改制当年,海螺集团总资产达150亿元,销售收入达113亿元,全面实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资产总值跨百亿、销售收入跨百亿”的奋斗目标。
集团改制为什么会得到广泛的认同?实践证明,是“公开、公平、公正”。海螺集团在改制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依法合规操作,做到公开透明,坚持民主,维护了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集团改制不仅符合国家政策,更在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好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推动企业制度创新、机制转换,促进企业加快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不能不提的是企业改革过程中,集团党委领导始终把集团和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在2002年的改制过程中,牺牲个人利益,主动放弃省委、省政府奖励给班子的6173.19万元的股份,全部通过职代会,按照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奖励给集团公司当时在职的技术骨干,为广大员工作出了表率,维护了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局,保证了集团改制的顺利实施,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付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海螺集团的改制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国资委的高度认同。2013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有关领导来海螺集团调研时指出,近年来,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在实践中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尤其是海螺集团通过改革改制,取得了重大成功,为国有企业改革积累了经验,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飞速发展 扬名国际
徐国栋,2002年加盟海螺,是集团十年快速发展的最佳见证者。十年间,他从上海销售公司、股份销售部到广西扶绥海螺、海门海螺,再到如今的蚌埠海螺等等,工作地点辗转了多个省市,他也从一名普通的员工成长为如今的中高级管理干部。谈及十年工作感受时,他深情地说:“与海螺相依相伴的十年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切身感受到了海螺发展的脉搏,看到了她前进的道路,面对她,我永远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十年间,无数像他一样的海螺人,在集团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巴蜀大地、云贵高原、八桂之地甚至是万里之外的热带雨林插上了海螺的旗帜,缔造并见证了海螺十年来的辉煌发展。
2002年,集团仅仅拥有22条熟料生产线,50台水泥磨机。
2003年,集团迅速向华南等地拓展,先后在广西、广东、湖南等地选址建设了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加快了华南区域水泥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铜陵海螺、英德海螺、池州海螺、枞阳海螺、芜湖海螺五个千万吨级特大型熟料基地已先后建成;宣城海螺、弋阳海螺、石门海螺、北流海螺、清新水泥、临湘海螺、全椒海螺、济宁海螺等基地熟料生产线从无到有,相继点火投运;台州海螺、强蛟海螺、六安海螺、赣江海螺、象山海螺、佛山海螺、楚州海螺等粉磨站相继投运。目前,大多数基地和粉磨站的实物劳动生产率已达到10000吨,达到世界同类工厂先进水平。
2007年,为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集团先后启动了甘肃、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等多个项目,规划形成3200万吨熟料生产能力。“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行业龙头的海螺集团,积极履行大企业社会责任,加快了川、渝、贵等项目的建设步伐,目前,平凉海螺、千阳海螺、礼泉海螺、广元海螺、达州海螺、重庆海螺、贵阳海螺、贵定海螺已全面开花结果,产品扬名巴蜀大地、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海螺水泥远销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螺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被广泛认同,为海螺集团的全球战略实施和产业国际化奠定了基础。2011年开始,海螺积极响应安徽省委、省政府“走出去”的号召,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先后组队对越南、缅甸、巴西、蒙古、哈萨克斯坦以及马来西亚等国的水泥项目进行了广泛调研。2012年12月,印尼南加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印尼西巴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越南项目顺利启动。
截至如今,集团已经拥有100多条水泥熟料生产线,近300台水泥磨机。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